日光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三十九书法
TUhjnbcbe - 2024/3/10 16:10:00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13346256.html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生有三境界,书法也有三重境界。言先生在评价刘灿铭书法的《“无碍”的求索》一文中说:

我们经常说,书法三重境界,从“写生”“写意”到“写心”,他到达了“写心”的状态。“写心”就是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通过写经这样一个特定的选题将它放大出来形成自己的心路历程。这就必须有一种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纯净地思考与实践才能进入。(《抱云堂艺评》)

书法第一重境界:写生

王维《终南别业》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我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追问和探索,源于我们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因此,于艺术家而言,最直接有效的创作素材就是来自写生。一般来说,“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绘画方式,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凡学画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习气。”写生可以锻炼技法、收获素材,但写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在于体验社会生活,以更广阔的视角直面现实生活、认识社会,以使我们的创作更好地把握时代的精神脉搏,适应人民的精神需要。言先生在《境界与品格》一文中认为:

学习书法一方面需要静坐冷板凳,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览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家,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抱云堂艺评》)

相对于画家来说,书法的“写生”就是“外师造化”“观物”。刘熙载《书概》云:“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学书最好的途径就是师古人和师自然。智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朱珪曾读书十年不下楼,五十年不娶妻;王宠在石湖读书习字二十年,非探亲不进城,等等,可以说是在书斋中通过读万卷书来师法古人。而像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神俊;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师之。”黄庭坚“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等则属于师法自然的写生了。苏轼对张旭等人通过写生得笔法一事是半信半疑的,自己都无法有个肯定的判断,他先是说:“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可又说:“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各有所悟,然后至于如此耳。”(《苏轼文集》)。这些前人通过“观物”得笔法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通过“行万里路”的写生,把更多的自然物象和生活信息储存在记忆中,通过艺术通感转化大自然的表象,这样一来在创作中就会有充足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做到意在笔先、意随笔动,写出来的字就会顺其自然,鲜活流传而生机郁勃。

蔡希综《法书论》云:“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如此意象性的描述,一方面是说结字的一笔一画皆类乎自然,从而可知“自然美”贯穿于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另一方明也是要求书者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三十九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