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问一号升空背后,有群最美托举者
TUhjnbcbe - 2023/10/27 17:03:00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直刺苍穹。据新华社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曦通讯员高崇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这样的“天问”。如今,我国新一代航天人,再一次向浩瀚宇宙发出“天问”。年7月23日12时41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直刺苍穹,在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这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五次发射任务,是年第二次执行发射,也是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运载火箭是开展一切航天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运载火箭的能力决定了探索太空的步伐。在运载能力为王的太空时代,谁拥有更强的火箭,谁就掌握更大的主动权。“长征五号”火箭的出现,让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也让我们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这背后,有一群人,十年历经艰辛,让中国一步迈进大火箭国家俱乐部;有一群人,天含泪奔跑,让中国最强火箭浴火重生;有一群人,和时间比速度,搭建中国人追求月球、火星和空间站的梦想天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五人”。十年磨一剑轰然蛟龙惊天起,万钧雷霆烈焰舞。撼山动地出南海,紫焰喷薄三千度。驯天牧火升腾去,刺破云天难极目。扶摇直上七万里,排空驭起至急速。——李东《巨箭行》(节选)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总设计师李东激动之余,辗转难眠,回忆起漫长的铸箭历程,写下了这首《巨箭行》。今年是李东工作的第29年。在这29年里,有17年他都在做“长五”,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最重要的就是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他曾在朋友圈写下:孩子从小就知道吃喝拉撒学习作业全都指望不上我,我这个父亲的用处只剩下讲故事了。有人问李东:“中国为什么要搞航天?为什么要搞‘长五’这样的大火箭?”他说:“当今这个世界,如果中国没有独立自主地进入空间的能力,就好像大航海时代不能造船。当年闭关锁国的清王朝错过了大海,如果我们不搞航天,将会错过太空。”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长五”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性能最优异的火箭。它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LEO轨道25吨级、GTO轨道14吨级,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其他航天大国甚至把“长五”发射成功,看作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一次发射”、“中国航天的新篇章”。从年立项,到年首飞成功,“长五”火箭研制历程长达10年,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里,第一个立项,最后一个首飞的型号。大的运载能力、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大的电气系统、大的地面支持系统……给“长五”火箭研制团队带来的,除了巨大的技术跨度、巨大的研制难度,还有巨大的工作量和空前的挑战。但在“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看来,能参与“长五”的研制,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长五’承载着几代航天人的梦想,能够投身这样的跨代工程,是一件幸运的事。”“长征五号”总指挥王珏。逐梦,不是一朝一夕;圆梦,不是一时一地。面对普通火箭4到5倍的工作量,“长五”研制团队除了采取一些新的设计手段,只能争分夺秒。“长五”火箭的管路系统设计师吴俊峰,他负责的管路就像火箭的“血管”,连接着发动机与贮箱,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长五”的管路数量,是其它火箭的2~3倍。从装配工人到技术专家,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复杂的管路装配。为了保质量,吴俊峰把自己“泡”在了火箭总装车间,常常天快亮才下班。每次加完班回宿舍的路上,吴俊峰都会远望着振动塔上的四个大字——中国航天。“那就是我的灯塔。看到灯塔,就看到了希望。”他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是建设航天强国、体现科技实力的“梦想之箭”,肩负着中国人探索更远太空的神圣使命,航天强国的多项标志性工程任务。“长五”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单位是主力军,但在家里却时常“缺席”。从年起,海南文昌就成了型号发射平台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的第二个“家”。4年间,他每年至少有七八个月时间都待在发射场。在那里,忍受的不只是酷暑的肆虐和蚊虫的叮咬,更多的是对家的思念和牵挂。儿子常在“整个一年级,放学你只来接过我一次……”天含泪奔跑枕戈饮胆九百天,万般磨砺难尽言。今夜可敢片刻闲?硝烟才散,举眸广寒,何日月又圆?——李东《青玉案·复飞》(节选)年7月2日,“长五人”在海南文昌这片海滩上遭遇过至暗时刻。“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后的第秒,由于芯一级发动机工作异常,任务宣告失败。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儿?指挥大厅一片寂静。大家的心像大屏幕上的飞行曲线一样,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默默流下了眼泪。回忆当时的场景,王珏说:“这次失利,让我们在迈向更强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浇得透心凉,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消息很快传开,失望和质疑接踵而来……“长五”团队来不及悲伤,擦干眼泪,当天夜里就投入到了“归零”工作中。一切从头开始。经过多天的故障排查,多天的试验验证,失利原因终于确定:火箭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经过多番改进,年4月4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总装工作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就在大伙儿都以为“长五”很快就能再度问天时,一台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此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委书记李明华临危受命,担任“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在中国航天史上,只有当任务面临巨大挑战时,才会增设这一岗位。“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李明华。在确定发动机改进方案时,李明华经历了一次艰难的抉择。当时专家们就大改还是小改发生了意见分歧。小改就是抓主要矛盾,针对症结局部改进。大改则是重新设计、验证、生产,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导致多项重大工程任务推迟。面对争议,李明华站了出来。在一次发动机改进方案的讨论会上一锤定音:采用局部改进的方案。他说:“这件事是我定的,出了问题我负责”。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院士专家、发射场系统工作人员,甚至航天家属,都为“长五”火箭走出至暗时刻,付出艰辛的努力。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苏磊,被称为控制系统的“定海神针”。他的工作强度是别人的两倍以上,为了争分夺秒,有时走路都带着小跑。综合试验期间,他常常试验到晚上10点,结束后还要回办公室写各类总结报告。尽管时间紧张,但在繁杂的工作上,他却从不吝啬时间。测试判读时,他一条条曲线画图比对,不放过一个可疑数据。对每一份经手的报告,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到办公室工作。对小家的事,他们总是“完成任务再说”。发射平台操作手于玉光,在孩子出生第天时,一家人终于第一次合上影。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带着恢宏的气势奔向太空,霎时间地动山摇。目送“长五”消失在视线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还有人笑着笑着就哭了。“长征五号”研制团队用天含泪奔跑,换来了“长五”火箭“王者归来”。深夜,李东写下了《青玉案·复飞》。面对发射成功,他不敢贪片刻的喜悦轻松,愧疚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他深知枕戈饮胆、含泪奔跑的天后,还有新的征程在召唤着他们。追梦步履不停斗转星移,十年终铸成巨箭。甘苦暑寒,波折历罢捷报传。初心不变,今日筑梦空间站。更待来年,鲲鹏扶摇九重天!——李东《减字木兰花·贺长五B首飞》(节选)“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后,紧接着就是“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的发射任务。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任务。不仅是新型号首飞,也是年“长五”系列“首战”,更是当时中国航天扭转被动局面的“首战”和“最关键的一战”。年年初,中国航天事业遭受了接连的打击:两型号火箭相继失利。面临着“不能再失败”的严峻形势,急需一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来振奋人心,迈过这道“坎”。春节假期还没结束,正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先头部队,就逆行踏上了去往海南的航班。杨俊恒平日里和蔼可亲,同事都喜欢叫她“杨姐”。任务面前,当得知同事因疫情无法按时参加“长征五号B遥”一发射任务时,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公公婆婆照顾,收拾行装逆行而上,奔赴工作一线。“海归”博士胡亚涛,负责“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气路插拔组合连接器,及煤油加排连接器。春节期间,疫情蔓延,为了不耽误后续工作,他安排好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后,大年初三就主动提前回京进行自我隔离,就是为了不耽误前往海南发射场开展工作。控制系统最年轻的副主任设计师张舒,大年初六就进驻发射场,还在发射场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由于疫情防控,所有队员都在各自房间内用餐,原本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食堂里每天都空空荡荡。张舒生日这天,食堂的电子横幅上突然出现一行红字:“祝张舒生日快乐!”张舒拍下了这个场景,在他看来,虽然面前是空旷的餐厅,内心却是是满满的幸福。年5月5日,“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序幕。从此中国人的空间站之梦不再遥远。失败了,没有时间悲伤。成功了,也只能高兴两个小时,来不及庆祝。当晚,“长五”研制团队就立即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工作当中。此时距离“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还有两个多月。如果不加速快跑,错过了窗口期,中国的探火计划就要推迟26个月。地面设备恢复是每次火箭发射后都要开展的例行工作,对火箭发射台、喷水装置、供配电设备、摆杆管路和连接器等进行检修,确保可以满足下一发火箭发射需求。由于“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台规模庞大、构成复杂,地面设备恢复工作成为火箭发射准备阶段工作量最大、工作周期最长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火箭测试发射的进度安排。负责发射台恢复工作的徐铮今年48岁,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到高强度工作当中时,肾结石发作了,带来剧烈的疼痛。由于疫情影响,人手紧张,他的岗位没有人可以及时替换。为了不耽误发射,他悄悄把这件事瞒了下来。每天上岗,他都带着止疼药,疼痛发作时就吃止疼药缓解。直到按时完成工作,才放心地回北京治疗。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火星探测器,迈向了万公里外的探火之路,再次刷新中国深空探测纪录,重新定义了“中国高度”。这次发射,距离“长征五号B遥一”发射仅80天,创造了“长五”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新纪录。此外,这也是“长五”系列火箭首次作为一型装备,真正直接为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服务,并且分离时速度首次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开启了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长征五号遥三”王者归来,到“长征五号B遥一”惊艳首秀,再到“长征五号遥四”刷新纪录……奔跑、跌倒、站起来、继续跑……中国航天人最大的荣耀,不是跑了多远,而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问一号升空背后,有群最美托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