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扁平疣好 http://m.39.net/pf/a_8812944.html年1月3日凌晨,著名油画家、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潘鸿海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1岁。
潘鸿海,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富春江画报》负责人、浙江画院名誉院长,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三、四、五届委员。
年,《杭州日报》艺术典藏周刊记者在潘鸿海先生的工作室采访了这位慈爱可亲、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今特整理相关采访,以寄哀思。
潘鸿海: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油画家
踏入潘鸿海的工作室,这位身着绿色针织衫、黑色运动裤的白发老人正在专心创作着。客厅里摆放着的是他近期创作的画作:在桥边洗衣的女子、田间放养的鹅群、水中游弋的鱼群,静谧的乡间小路……记者即刻被如此“接地气”的美景深深吸引……
孜孜不倦
立志做一名“中国油画家”
年,潘鸿海出生于上海梅陇古镇,在读小学时教美术课的是一位从日本回国的老师,而潘鸿海最早接触到的美术绘画,就是这位老师书架上摆放着的《世界美术全集》,“那时候一放学我就去老师的书架上翻看,”潘鸿海回忆道,“朦朦胧胧的印象中,我想,这就是美术了。”
出于对艺术绘画的热爱,在读初中时潘鸿海一直都是班上黑板报报头画的“一把手”,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碰到了好的老师,遇上了好的时代,美术潜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美术老师的教导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素描,什么是绘画。”年潘鸿海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并在杭州学习、生活,“从中专到大学的十年,让我由一个农村孩子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孩子。”
从美院毕业后潘鸿海进入出版社工作,在《工农兵画报》担任美术编辑。他很热爱那份工作,并持续做了20年之久,在那期间创作的水粉画《鲁迅》、油画《又是一个丰收年》、连环画《欧仁·鲍狄埃》(均合作)等作品,持续三年在全国各地的杂志、报刊上刊登。这也让当时30多岁的潘鸿海早早成名。
每每回想起在出版社的那段日子,潘鸿海都感触颇深:每天有大堆的信件要拆开阅读,因此可以接触到各种新鲜的、不同种类的画作;画连环画时,艺术语言是可用国画、油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的……大量的编辑工作让他深有体会:“一是作为画家,我们要画些什么画,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是什么画,什么样的画读者能看懂,使读者和作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二是我能了解到全国画家在画什么,追求什么,”这些经历使他的绘画理念逐渐趋于成熟,对他之后的艺术道路影响深远。
年,潘鸿海应邀在美国芝加哥讲学访问,作为其好友的画家陈逸飞曾劝说潘鸿海留下来,可是他执意选择回国,潘鸿海说,“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做一位中国油画家。”听完此番表述,陈逸飞说的一句话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你这也是一条路。
《银杏树下》
《西子姑娘》
《水上人家》
画老百姓看得懂的作品
江南水乡风情成为画风
在从美国回来的飞机上,潘鸿海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画家不管学什么绘画类别,最终究竟会落实在哪个类别上?这是当时乃至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解的课题,“作为我自己来说,我选择画我自己喜欢的画。”潘鸿海在油画创作的同时也坚持国画创作,他认为:油画创作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中国有更深的艺术传统值得学习。他用不同的工具、材质分别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他的油画作品有着根不离土的情怀,落地生根的扎实;而国画却带有袅袅的缥缈之意,极具趣味灵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样的诗句总能把人们的思绪牵到江南美景中。在潘鸿海的笔下,儿时的烂泥路,记忆中的小桥流水、古镇小城无不透露出他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他的画作极富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如诗亦如画,且别有一番韵味。
“江南水乡是我的艺术语言。”多年来,他一直选择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作为自己创作题材的母体,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在上海、苏州、杭州这样独具艺术气息的环境下成长,潘鸿海认为自己画画就是在编织自己儿时的记忆、儿时的梦。他对于画画的真诚,全在画面中体现。他认为对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诚地从本质、从内心深处挖掘,让艺术气息感染人。
艺术创作没有国界,美国的艺术评论家和广大观众都很喜欢潘鸿海的油画。他的作品涵盖了对上一辈人的生活场景的记忆,大到良渚文化小到江南风景,哪怕是一条小路、一棵树、一条河,江南的人和风景都深深地刻画在他的脑海里,并在他的画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潘鸿海的画作时新而“接地气”,正如其人:如今年逾八十的他,最近还学会了使用手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