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杭州都锦生建厂周年”,杭州凤起路上的都锦生博物馆东边的墙上挂起了喜庆的大红横幅。今天上午,杭州中华老字号都锦生迎来建厂百年纪念日,为此,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专门推出了“百年织锦”特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记者许卓恒摄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深藏于西湖边的繁华市井之间,它位于温德姆大酒店的东面,门口是一个停车场,再过去就是热闹的龙游路。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占地余平方米,分展厅、生产技艺演示、蚕桑园和产品展示四大部分。此次都锦生“百年织锦”特展分为装饰织锦、国礼、像景织锦三大部分。其中,装饰织锦是都锦生开发的一些人们日常使用的床罩、被面、台布等特色织锦产品。国礼部分,展出了都锦生为国家元首、*府首脑或以国家和国家*府名义互赠而特制的一些礼品。像景织锦,分为黑白、彩色两大部分,比如,都锦生先生早年创作的“杭州九溪十八涧”就在此列。“都锦生先生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摄影机织科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员和纹制工场管理员期间,用自己的摄影作品织成了中国第一幅黑白丝绸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从此,巧夺天工的都锦生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杭州丝绸的代表,迅速风靡市场。”都锦生实业公司办公室主任周雅伟说。
记者许卓恒摄
值得一提的是,都锦生为此次特展专门创作了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系列织锦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中,一幅《汉宫春晓图》长十余米,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仔细观看,很多人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幅《汉宫春晓图》一共是用了25万梭织就的,光设计就用了半年多。”都锦生织锦技艺传承人应皆红说。今年59岁的应皆红明年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他在都锦生工作了40余年,此次“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设计基本都出自他手。
记者许卓恒摄
参观的人群中,有一位面目清秀,留着花白卷发的老人,他的身边还有一位60多岁的男子紧随一旁搀扶着她。原来,他就是此次展览的特邀贵宾——都锦生先生的女儿都恒云女士,她今年已经91岁了,一边搀着她的是她的儿子王晓林先生。在博物馆展厅里,都恒云在一幅“都锦生先生与家人”的全家福照片前停下了脚步,“拍这个全家福是我父亲去世的前一年。”都恒云默默地说。当看到,都锦生织锦的最新作品《汉宫春晓图》时她激动起来,“真的太漂亮了,要感谢*府,没有*府的扶持,都锦生可能早就没了,哪儿还能做得出这么漂亮的作品。”说起自己的父亲都锦生先生,都恒云说,“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非常爱国,抗战时期,他坚决抵制日本生丝,为保留和传承都锦生民族织锦工业而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记者许卓恒摄
织锦百年,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技艺。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的对面就是都锦生的织造车间,走进车间里,古老的纺织机“轰隆隆”地开动着,身穿后背印有“中华老字号都锦生”字样红色短袖衫的女工人们站在纺织机前,手里拿着纺梭,盯着织机工作。50岁的纺车工周新女在纺机前一站就是20多年,“我师傅都退休十多年了,这些机器的年份比我年纪都大,2米﹡2米的桌布,一天只能织出一块来。”还有63岁的轧花打板技师邵建国师傅,他40多年来一直操作着最古老的轧花机,只见他眼睛看着花纹,手上的扎花打孔功夫跟电脑打字一样,又快又准。“这都是40多年练出来的功夫,这个机器跟年前都锦生先生用的是一样的,无非现在装上了一个电动马达。”
记者许卓恒摄
百年织锦,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灿烂夺目。都锦生织锦是杭州织锦之一,年爱国工业家都锦生在杭州创立“都锦生丝织厂”。都锦生丝织厂在继承传统杭州织锦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研制出五彩锦绣,经纬起花丝织风景画等工艺,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形式通过织锦工艺体现出来,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产品曾经在年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目前,都锦生织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