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成
创作时间:宋
尺寸:纵cm,横70.2cm
材质:绢本,墨笔
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
中国名画《寒林平野图》李成全画芯展
寒林平野图能入选中国名画理由:
⊙李成传世的代表精品;
⊙此图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
画外音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他在宋代“三家山水”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李成创造的“寒林平远”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绘画知识
铁线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线描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清代王瀛云:“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画家小传
李成(-),字咸熙,唐朝宗室,其祖父、父亲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李成继承家学,喜欢赋诗、鼓琴。时逢乱世,遂寄情于诗酒,擅画山水,以平远寒林著称,能“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其画在宋时享有极高声誉,并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代表作品有《读碑窠石图》《茂林远岫图》等。
名画解读
李成的山水画与荆浩、关仝巍峨峰起的大山不同,他的画作更多的是表现平原的山水特色,多平远寒林,雪景峰峦,山石幽涧,以冷峻洒脱的笔触来表现风雨明晦的灵秀山川大地,达到“神化精灵,绝人远甚”的艺术效果。寒林本是北方平远的产物,主旨重在表现“荒寒萧瑟,烟芜凄恻之情”,李成的寒林图,松石幽深,鸣泉流溅,借以表现的是树石茂密之美,与宋人“松泉磐石”相似,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更有木叶尽脱、寒林萧瑟之意。
《寒林平野图》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图中描绘的是萧瑟的隆冬平野中,在一处不大的土坡上有两棵苍松,树干笔直,顶天立地,古松枝干虬劲交柯,老根盘结,底下是交错其间的大小几棵杂树,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坡边蜿蜒曲折的河道中看不见湍急的水流,而是冰冻凝固的冰面,透过树枝可以看到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远处是连绵不断的低矮群山,别的再无他物。画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布局亦是简单明了,一派萧瑟的深秋景象,真所谓“寒林远近烟暗淡,绝壑稠叠云微茫”。
《寒林平野图》中所绘松树主干挺拔刚劲,枝干先用浓淡墨双勾,淡墨鳞皴,再染出阴阳立体感,松叶则用“攒针笔,不染淡墨,自有荣茂之色”,体现了经霜不凋的健拔精神;树枝虬屈下垂,有攫拿之势,无论粗细,均呈弧曲形,将线条的力度发挥到了最大程度,状如蟹爪,所以画史上称为“蟹爪树”,偶尔画向上伸展的“鹿角枝”以求变化。杂树画法与松树相同,只不过没有了鳞皴,而且不着一叶,既是作为两松树的陪衬,同时又是松树的对比,突出了“寒林”的主题;坡石造型如风起云涌,山峦用淡墨勾出云头状的轮廓,阴凹处略加皴纹,主要以水墨渲染而成,开后世“云头皴”的先声。
纵观全图,秀润缥缈,近视千里,李成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淡墨迷蒙如轻烟,有梦幻一样的效果,成功地真实描绘出“寒林平野”这一山水特色,同时又传达出文雅悠远的意境,堪称“林泉高致”的典范图式。
此图的右下角有宋徽宗赵佶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名画欣赏
大美不言专注艺术微喷复制输出中国名画《寒林平野图》李成画芯局部中国名画《寒林平野图》李成画芯局部中国名画《寒林平野图》李成画芯局部国画、油画、装饰画、复制品各类画芯输
专注艺术微喷领域
专业输出各类名家字画画芯,采用“艺术微喷TM”技术输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色彩精准度、色域空间大、防水、耐光、抗氧化、收藏持久等特点。
根据权威实验室加速实验中得出的结果,在一般室内环境和使用纯棉无酸介质的情况下,黑白画面保存性可以高达年,彩色画面保存性可达年
应用
高清装饰画
珍贵照片保存
现代装饰画
高品质复制画
喜欢的朋友帮忙点个赞!
把你喜欢的《名家字画》写在评论区内,小编及时的给你呈现出来。
想要画芯的也可以评论区留言!
艺术微喷高品质画芯扫描输出,堪称下一等真迹。让中国名画走进寻常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