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的作者林凤生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郜阳)莫奈、梵高、达·芬奇、毕加索……这些艺术大师与科学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当传世名画邂逅科学,又将碰撞出哪些“烧脑”的问题?昨天下午,《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的作者上海大学退休教授林凤生与数十位读者一起谈科学、品艺术。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去年8月出版,全书共含23篇长文,归入三大主题:“现代画流派与科学的不解之缘”“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以及“绘画与科学的碰撞”。该书一举摘下了“中国好书”和“文津图书奖”等诸多奖项。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与科学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直令探索者感到好奇和神秘。《名画在左科学在右》带读者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名画。当艺术邂逅科学,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图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从自然角度解读绘画
林凤生告诉读者,自己小时候有过一段学习绘画的经历。“读初中的时候我有幸认识丰子恺、唐云等艺术大师。我常常去他们家里玩。虽说是‘打酱油’,但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林凤生表示,“由此我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林凤生发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文科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很古怪,理工科的学生对文学有兴趣却不知从何入手,但他认为两者之间是可以搭建桥梁的。“那就是图像与美学。”在他看来,图像对于理解科学而言是重要的,而科学也可以为图像创造出新的解读角度。“《墨经》里讲到几何光学,可一幅图都没有,要看懂就很难。张衡的地动仪在古书上有记载,可也没有图,即便有复制品,也很难得到认定。”林凤生举例。
图说:西汉砖刻(箭镞叫做矰缴,矰为箭头,缴为丝线,地上的竹架叫缀)
从西汉砖刻里,林凤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射出去的箭都拖着“尾巴”——一条长长的丝线,可到东汉的画里却没有了。“西汉那会儿箭头是青铜做的,很珍贵。如果射出去没打中猎物就得不偿失了。到了东汉经济发展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不然诸葛亮怎么‘草船借箭’?”
图说:《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并不对称
林凤生还以《清明上河图》中桥的力学结构为例。“从力学角度看会发现,这座桥是不对称的,它一边高一边低,从南岸去有三阶,到北岸下去只有两阶。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因为这条汴河是人工河,开河的时候这里是个拐弯,一般来说内道水流比较慢,外道水流比较快,把南边冲刷得非常干净坚韧,桥的根基打在这里没问题,但北岸有很多淤泥,这怎么办呢?中国古代工匠很聪明,他们并没有铲除淤泥,而是把桥桩一直打下去,打到坚硬的地方为止。”
现代画流派与科学的不解之缘
从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西方写实绘画的式微,绘画艺术从“求真”转向了“求美”,激发起画家锐意创新的热情,创造了许多独树一帜的绘画流派。不难发现,这些画派与自然科学有着“不解之缘”。
图说:莫奈《透过树丛的春色》
林凤生以莫奈的《透过树丛的春色》为例。画上大批的树叶朝着一个方向,形状大同小异,组成了相似的视觉元素。它们在观者双眼视网膜上的像,经过大脑融合后便会产生朦朦胧胧、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莫奈常说他要画出空气和大气的感觉,他的画也确实能够给观者这样的奇妙感受,或许秘诀就在这里。”
图说:莫奈《亚嘉杜的罂粟花田》
林凤生还介绍,在印象派大师的名画里,观赏者常常可以感受到水面上波光粼粼、花草在风中摇曳,这种静中有动的感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林凤生解释,这是由画家的技法与视觉生理的机理联袂形成的。“来看莫奈的名画《亚嘉杜的罂粟花田》,观赏者定神端详一会儿,会觉得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花朵有了一丝颤动。这是因为观者的眼球在不断地运动,视网膜上的影像在不断地运动所产生的效果。”
名画里的病人和病人画的名画
《蒙娜丽莎》可为无人不晓,或许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