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专栏
在中国雄鸡版图的西部,有一个神圣又充满神奇,神秘又令人神往的地方一一马兰。
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成立了。
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面对的并非鲜花和掌声,还有西方帝国主义挥舞的核大棒,时常发出的核威胁。共和国的决策者不得不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抉择。
国家的一声号令,一支神秘的部队秘密开赴罗布泊,一个科学的星团掩姓埋名,开始了中国核试验的艰苦奋斗、奉献登攀的历程。
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东方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那以后,导弹核武器、氢弹、地下核试验成功的消息便不断从罗布泊传出。国人震撼,世界瞩目。
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国*府庄严承诺从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中国成功地进行了45次不同方式、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核试验,用世界上最少的试验次数和最高的成功率,最低的效费比,建立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赢得国际大国地位,维护世界和平,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核试验基地官兵和职工,立志大漠,扎根戈壁,喝碱水、住帐篷、战风沙、斗寒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戈壁狂飙"浩气,秉“大漠孤烟"之笔,用青春和热血,智慧和力量,奋斗和创造,牺牲和奉献,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在一个只有血性的地方,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核试验中,马兰人创造了许多感人肺俯的业绩和可歌可泣的壮举,流传着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本期推出:《胎死腹中的蘑菇云》
"胎死腹中"的蘑菇云作者
汪成农
年9月13日,距爆心60公里处的白云岗参观场上,彩旗招展,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核爆炸现场组织了规格最高、人员最多、安排最隆重的一次参观活动。因为这是我国最后有限次数的百万吨大当量氢弹空爆试验,不仅参试项目和人员多,国防科工委主任陈斌还率领近千名全军师以上单位军事将领,还有全国中等以上城市分管人防工作的地方领导,到基地参观核试验。
参观场架设有高音喇叭,不断播放时间和注意事项,大家静候着“零时"的到来。“零前"几分钟,飞机从参观场上空飞过,大家按广播提示戴上了高倍密封护目镜,翘首向爆心方向的天空注视着,在兴奋而紧张中等待那一伟大瞬间的到来。“10,9,8,7,6,5……",进入倒计时,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要到了,可万万没有想到,报时到“5"就突然停止了。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一分一分地过去,没有看到巨大的火球和蘑菇云,也没有听到响彻云霄的惊天巨响。当时现场一片寂静,人们顿时懵了,这是怎么了?大家心情也愈来愈沉重。约半个小时过去,只见公路上有数辆北京吉普车向爆心方向驶去,随后一架直升机从头顶飞过。这是到爆心寻找弹着点和侦察放射性沾染。试验出现了意外,一小时左右广播通知人员撤回,参观的领导乘车回马兰招待所,执行任务人员往爆心方向20公里左右居住地返回。一路上,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正常情况下,飞行员按下投弹按纽后,首先弹出引导伞(小伞),由引导伞再带出大降落伞,大降落伞打开后核装置就慢慢下落。当落到一个规定高度时就引爆核装置。
试验出现意外可能就是引导伞或大降落伞发生故障。核弹落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核弹完好,那最好。但人们要是靠近可能干扰了它突然发生爆炸,氢弹温度达亿度,人会被立即气化。二是弹摔裂了,那肯定要泄露出来,报道说美国有一颗氢弹从飞机上摔下来,摔裂了,附近一个居民发现了它,不知是什么东西,用脚踢了几下,这个人没几天就死了。三是“化爆”了,那钚的污染就更严重了,最坏的情况。
试验出现意外,却也有个另外的收获一一验证了原子弹不引爆不会发生核爆炸的理论。但还是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二机部副部长和科工委副主任都主动承担了责任,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是流下了遗憾的泪水。除了许多高级将领专程参观核试验而与蘑菇云无缘外,国防科工委主任陈斌更是抱憾终生,带领千名高级将领到东风基地参观导弹发射失败,本想在马兰基地参观氢弹试验挽回点面子,不料氢弹未响,回京后不久就离休了,始终耿耿于怀。多年后又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马兰烈士陵园。
事后,基地防护部队进入现场,找到弹着点,完成了辐射侦察。核武器研究院邓稼先院长亲自带专家到现场察看,找出了事故原因。由于限制氢弹下降速度的大降落伞没有打开,致使氢弹直接摔下来,跌落在爆心东南方向10多公里处,发生了“化爆"。现场因钚泄露引起的核辐射浓度很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威胁到整个试验场安全,其后果不堪设想。试验指挥部研究决定,实施现场掩埋。并向工兵一二四团下达了任务命令。
工程兵一二四团,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早在抗日战争中起兵于山西平遥,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洗礼后,改为工程兵部队。年4月从东北西进鄯善,翻过火焰山和天山,来到罗布泊,是最早进入马兰基地的部队,在盐碱荒滩上开始基地大规模建设。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由工兵团改为步兵团,前往南疆泽普县参加中印卫反击战,能建善战,*指向哪里就冲向那里。
核试验任务上马,工程兵一二四团作为工程主攻部队,奉命建设核试验场。年6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试验的所有工程任务,还修建了简易飞机场,多公里简易公路,为确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的某次氢弹试验,工兵团一营担负试验工程任务。任务完成后,工兵部队与历次核试验任务一样,撤回马兰营区。幸运的工兵四连被试验指挥部指定为“零后"回收抢险应急分队,从距爆心六公里的撤到距爆心26公里的黄羊沟,随即展开防化训练。大气层试验工程部队任务重,都在离爆心很近的地方安营扎寨,以便于作业施工。年至年,任务连轴转,工兵一营完成任务后“零前”撤出,原子弹爆炸前关上门窗,将食堂副食品和水罐盖上塑料布,打起背包从黄羊沟撤到参观场,试验成功后回黄羊沟搞三五天教育学习,“零后”几天再进驻忙下一次任务,连续完成3次核试验任务,整整2年工作生活在放射性尘埃的爆心范围。四连干部战士每天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在野外大强度体能训练,强化爆后冲爆心回收抢险适应能力。
在紧张的防化训练和期待中,终于迎来了9日13日。那天天有点灰蒙蒙的,刮点不大的风,有扬尘,能见度也不是太好。早七时,连队提前起床吃早饭,全连官兵身着防护服,背上干粮和水,携带铁锹、十字镐、钢纤、大锤等工具,乘车于10点前到达距爆心69公里外的白云岗参观场。
15日下午,工兵团指挥所范春副团长来到四连,对连长王明贵下达了指挥部的命令。
情势紧迫,军令如山。连长王明贵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即带领一排长齐美满、二排长张凤辰、三排长张显玉,随团工程股邢玉佩技术员,乘坐36团配属的解放牌运输车前去现场勘察。
王明贵现场地势比较平坦,土壤呈沙土状。弹坑不是很大,直径约十米,深约一米多,边沿有三四十厘米厚的塇土,坑内有残骸,周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碎片,飞溅起的尘土西南方向远于东北方向,应该是当时的风力和风向所致。围绕弹坑由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延伸,大体呈椭圆形,撒有白灰线,约有大半个足球场的面积,这是防护侦查分队用仪器测试后确认的严重污染区域。四连的任务是在一台推土机的配合下,将严重污染区域的几千个平米、厚约四十厘米的“脏土”收集,以弹坑为中心堆成一个大土包压实后,浇筑三十厘米厚的素混凝土覆盖,以杜绝核污染的扩散。说实话,这样的工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其特殊的是在高浓度核辐射条件下施工作业,这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堵枪眼般的悲壮。因此这需要官兵在如磐石之坚的困难面前,始终保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连连夜召开了*员骨干会,然后召开军人誓师大会,在《谁英雄谁好汉、战场上比比看》的嘹亮歌声中,进行了战前动员。全体官兵想到的是*和祖国的重托,没有一个人考虑对身体带来的损害,纷纷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表现出了四连官兵“临危不惜身,慷慨赴生死"的报国情怀。在一次翻车事故中受伤导致肠粘连的六班战士郭相志,唯恐自己体质弱被淘汰,誓师大会一结束,就到连部表示了自己“死也要上”的决心。年入伍的新战士任素青,本是留守营区的生产班战士,是“零时”前来场区参观的,听了动员后,坚决要求参加,干到任务结束,荣立了三等功。9月16日上午,全连展开了工程作业。推土机由工程技术营闫继义和郑德军轮换操作。从“脏土”的收集,到沙石料的运输、作业现场的准备,再到混凝土浇筑和被覆沥青红砂的作业过程中,干部战士置高浓度核辐射于不顾,战酷暑、斗风沙,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九月的戈壁滩,时而烈日炎炎,地表温度高达三四十度;时而风沙弥漫,眼睛不辨东西。汗水加上飞扬的尘土,不长时间就把用以防护的口罩糊的透不过气来,战士们索性摘掉了口罩玩命地干。什么核辐射,这种时候谁还顾得上。经过几个日夜紧张而激烈的奋战,工程圆满结束,解除了核污染对试验场区的严重威胁。任务结束后,四连受到各级首长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并荣立集体三等功,有七十余名干部战士荣记个人三等功,两名推土机手荣立个人二等功。后来基地从确保安全考虑,在年安排工兵团二营九连历时数月又对这个“大土丘”实施了加固,浇筑三层钢筋混凝土密封覆盖。最后工兵团指挥所王仓海参谋长用隶书写下“永久沾染区”,立碑作为警醒人们注意安全的标志,被人们称为“氢弹之墓"。原四连连长黑运良,年带领四连把某氢弹试验工程任务完成差不多时,一纸命令提拨为一营副营长,没赶上这次掩埋光荣任务。年率一营进场执行最后一次空爆试验,承担了第二次掩埋的配属任务。他明知危害身体,但只要他工作能脱开身,总对跟他进场的技术员汪成农说,“我有两个孩子了,你还没找对象,我去。"汪成农一直铭记在心。从最早进入事故现场的核武器研究院的同志回忆,现场“放射性元素钚的气浴胶浓度有可能已经超过钚的导出空气浓度(DAC)数万倍以上”,甚至“为防止仪器损坏,关掉了仪器”,周围空气和地面被剧毒的放射性核素钚严重污染,进入现场人员受钚气溶胶严重的内外照射。在后来解密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在事故后来到氢弹摔下的中心点,就这一下,谁也说不清他的身体受到多大伤害,也是现代医学无法补救的,成了他献出自已全部健康和生命的转折点。几天后,他回到北京,住进医院检查,尿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肝脏也受损,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导致患上癌症。工兵团名官兵两次到现场掩埋,防护手段却极为简单,每次进入事故现场前,在距现场约五公里处的临时洗消站,脱下随身军装,换上防护衣、鞋,戴上一并配发的口罩手套。出场时到这里的淋浴车上淋浴。换下的防护衣等均是一次性的,当场由洗消站工作人员予以深埋。工程如期完成了,谁也不知道究竟照射了多少放射性,因为通常的剂量笔在这个浓度极高的现场因无法使用而根本没配发,结果是没有留下沾染监测记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大诗人王维笔下描写的这一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令许多人为之心驰神往。但在这茫茫戈壁中,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国防事业铸造国之利器的人们,更是这荒原大漠中更为壮丽的风景。参加掩埋的工兵团官兵,怀着对*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危险面前表现出的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是那么感人,但在待遇和利益面前却表现的那样木讷无求,甚至就连在如此高浓度核辐射条件下执行任务后也没体检,都能平心静气,无怨无悔,不愧为祖国的钢铁长城。作者简介
汪成农
汪成农:年12月从安徽入伍到罗布泊当兵,常被马兰精神所感动,拿起笨拙的笔写点文字。中华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春雨行动马兰花开活动顾问、召集人、讲师团讲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