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的4月28日开始,一场名为“宇佐美圭司——复活的画家”的特别展在日本东京大学下属的驹场博物馆举行。虽然这场展览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它基本涵盖了宇佐美圭司完整的艺术生涯。从他初期的抽象派作品到后期融合了新技术的创作都在此次的展出范围内。
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上述信息可能只是SNS上滑过的一则新闻。但在知道展览背后来龙去脉的人看来,它的开幕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展会副标题里的“复活”一词。要实现复活,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先要有“逝去”。的确,画家本人在年就因为疾病不幸过世,享年72岁。但和本展更为相关的一起“死亡”则是在画家故去后他的作品在东大校园内的一次被“谋杀”事件。
年的3月,有校内人士发现本来挂在东大中央食堂内由宇佐美创作的绘画《羁绊》(きずな)在食堂改修完成后不见了。几经辗转,作为管理方的东京大学消费生活协同组合(以下简称“生协”)终于承认在装修期间把画作丢弃,现已无法找回。此一事件经过东大毕业生和艺术界人士在网络空间的放大后即刻发酵。现代文明社会对艺术品的破坏已经足够让人愤慨,而它竟然发生在本应承担起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的顶尖大学,这更让大众无法接受。此后,校方进行了几轮道歉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挽回自己造成的损失,上述展览会正是相关举措的最新一环。
作为单独的事件,画作被毁无疑是大学信誉的一次“危机”。但如果更广大的公众可以由此展开对我们所身处时代的公共艺术的再思考,那么这起不幸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一次“转机”。
宇佐美圭司特展海报。图片来源:东京大学驹场博物馆。宇佐美圭司其人宇佐美圭司于年的1月29日出生在大阪府吹田市。年从大阪本地高中毕业的他来到东京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5年后,他第一次在著名的南画廊举办了个展。此后,他的艺术事业可谓一帆风顺。年,他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展。年宇佐美又被选为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代表。而在艺术实践之外,宇佐美也同时致力于理论的探索。身为大学教授的他著有包括《绘画论》在内至今仍是艺术系学生重要参考的大批书物。在年,他被授予了文部科学大臣赏。
总的来说,宇佐美的创作生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在早期,他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图形和无序的排列为主。而到了后期,对于人物的聚焦成为他创作的一个关键。日本学者铃木泉指出,宇佐美后期的人像作品又可以细分为两段。在上世纪60年代中叶前,宇佐美所关心的是对于人脸的描绘。而在此之后,“身体”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一个原因是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华兹地区的黑人暴动(WattsRiots)。这片区域虽然几乎全部由黑人人口占据,但管辖的警察却是带着种族歧视色彩的白人。在高失业率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该年的8月11日到17日,黑人民众发起了一系列抗议暴动。对于这一社会事件抱有浓厚兴趣的宇佐美从《Life》杂志上所刊载的新闻照片得到了灵感。从中,他提取出了“奔跑”、“前倾”、“下蹲”和“投石”四个被镜头捕捉到的黑人体态并把它们进行符号化。此后,这四个动作和背后的人体成为了贯穿宇佐美创作的一大主题。
铃木教授同时也指出了宇佐美在战后日本艺术界的地位有些“难以归类”。在他的活跃期,占据日本艺术圈主流的是所谓的“物派”(もの派)。他们试图探讨各种不同的材料对于创作活动的影响,而宇佐美却不合时宜地继续强调对传统绘画形态的“复权”。两者的矛盾背后其实是相异的理论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导日本画坛的思想无疑是现象学。艺术家们试图把一切理所当然画上括号,并由此出发反思现行制度。但铃木提醒我们,这种企图在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对个体意识进行解析的层面,对于社会体系并没有提出有力的批判。与之相对,带有明显结构主义色彩的宇佐美虽然逆行于当时的风潮,在实际中反而具有更多的对抗性。因为他的结构主义并没有为结构进行合理化,他始终思考的是结构转型和系统变迁的可能性。
改修前的东大中央食堂和《羁绊》。图片来源:东京大学。失去的“羁绊”宇佐美为东京大学作画的契机是年该校的“生协”迎来了创立30周年的纪念。纪念委员会决定向协会成员募款并邀请著名画家制作装饰在中央食堂的画作。当时东大文学部教员高阶秀尔提出该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自然是要足够优秀,其次它应该具有当代性,最后它需要为学校师生提供知性上的刺激。而宇佐美圭司是他即刻想起的第一候补。欣然接受的画家最终完成了可挂在食堂墙壁上的约4×4米的大作《羁绊》。如前所述,在创作本作品的时候画家正处在向身体回归的时期。而《羁绊》中登场的身体正是从黑人暴动的杂志报道中所截取出的四种姿态。
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其实不能发现一个“完整”的身体。取而代之的,四种姿势被“两两”或“三三”地分成不同组群。在一个组合里,每个姿势所属的身体又可细分为共通的部分和独立的部分(可能是出于教化的目的,作者直接在图中用交集的数学符号对“身体”的部分进行了归类)。这两个部分通过线状的图形和颜色的渐变实现最终的融合。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宇佐美来说没有人是可以孤立于他者而存在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才可以实现完整。最终形成的个体是反体制的抗议者这个事实又让他从保守的结构主义者中脱离了出来。
讽刺的是,从一个纪念日中诞生的《羁绊》又因为另一个纪念日而消失。要回溯宇佐美绘画在东大被毁坏的事件,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年。当年年末,学校决定作为校庆周年的一环将对中央食堂进行全面改修。年6月,改修工程遇到了应该如何处理绘画的难题。委员会在讨论后做出了彻底放弃的决定。9月14日相关业者把画从食堂的墙壁上撤下。27日,员工们又用刻刀把画切碎,进行焚烧。烧却后的灰烬作为再生砂被回收。
年3月末,食堂改装的工程完成并开始对外营业。很快,有人在生协的意见交流版提出关于《羁绊》现状的质问。生协在3月15日给出的官方回答是:“因为画的内容和吸音墙设计等原因,该画作无法被转移,由此做出了处理的决定。”这一让人难以接受的回答很快受到了来自师生的批判。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参与,东大生协所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变大。最终在同年的4月27日,生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