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徒弟以为齐白石没画完,临摹时用心添几笔 [复制链接]

1#

想必大家都听过画蛇添足的故事,蛇本没有脚,所以添上一对足也是做了无用功,也正因此,画蛇添足演变成了一个成语,警示大家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反倒弄巧成拙。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这个成语的现实版竟然发生在了齐白石的女弟子郭秀仪身上。

名画拍卖场上,齐白石的原画被拍卖到了万,可是和齐白石所拍卖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画却只卖到了63万。

万的差价究竟从何而来呢?明明两幅画几乎没有差别,为啥女弟子郭秀仪的画却卖得那么便宜呢?

仔细对比之后才发现,其实错就错在女弟子多画的那几笔上。

01潜心描摹,终成气候

提起齐白石,很多人想起了他画的鱼虾。

确实,齐白石的虾成功出圈后,他本人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力捧,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齐白石的鱼虾画已经达到了“一画难求”的程度。

绘画需要天分,但是努力也不容小觑,为了画虾,齐白石可谓是耗尽了心血。

他为了把虾画得惟妙惟肖竟然买来了虾养在水缸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虾,时间久了,虾的一举一动也都被齐白石了然于胸了。

也正因齐白石对画画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才让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齐白石除了画虾之外,他画的飞禽走兽、高山流水也一样颇有意境。

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在齐白石的门下学习花鸟虫鱼,还

有的人为了跟他学习绘画技巧甘愿在他身边研磨多年,只为领略齐派的画风。

这个人就是郭秀仪,郭秀仪也和齐白石一样,从小就热爱画画,但是齐白石是因为幼年家穷,无法学画,而郭秀仪则因为年少时国家有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投身于革命中,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以机会重新拾起画笔,机缘巧合之下她就成了大师齐白石的弟子。

郭秀仪很珍惜和齐白石这样的王者学画,但是刚刚开始学习时,齐白石教给郭秀仪的不是怎么运笔,怎样布局,而是研磨。

研磨那么简单,一学就会,但是郭秀仪却足足学了六年时间,人常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六年,郭秀仪就是靠热爱坚持了下来。

齐白石和弟子

她一边研磨一边观察学习齐派的画法,空闲时间她还临摹齐白石的大作,就是为了取得更快的进步,她的品性自然也得到了齐白石的认可。

作为国画大家,齐白石的弟子很多,但是他收弟子的条件却很苛刻,为了名利而学画的,齐白石一概不收,言外之意就是他看重的是心,如果是真心喜欢画画,那才配被他教。

所以像郭秀仪这样的弟子一出现,自然得到了齐白石的青眼,郭秀仪也不辜负齐白石,她把枯燥的磨墨看成是一种幸运,她庆幸有这样的差事让她沉心静气,学到大师的精髓。

人的见地决定了他的发展高度,郭秀仪在齐白石不断的“开小灶”中,学到了很多同门弟子都没机会学的知识,她的绘画功底很快就超过了其他同窗。

其实,不管是画画还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关键,一是恒心,二是热爱,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为人师者看到学生进步飞快必然是非常高兴的,为了激励郭秀仪,齐白石常常在郭秀仪临摹的作品中题字,还几次夸赞郭秀仪的水平超过了他。

当然,大家都知道齐白石是在自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能得到大师的认可,郭秀仪的画也一定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可是老说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郭秀仪的画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当把她的画和齐白石的画放在一次后,高下立判。

02画蛇添足,巨额差价

对比齐白石和郭秀仪,他们两人有很多相同点,比如他们都是从小就喜欢画画,而且勤勉的态度也极为相似,但是二者又有一些区别。

前者把画画当成了人生追求,并深耕于此,而后者则把画画当成了兴趣爱好,填补闲暇时光,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对绘画的认知也有很多区别。

齐白石讲究写意,很多不被人理解的地方正是画作的点睛之笔,但是郭秀仪则讲究写实,她把很多画都带入到现实生活中,这也成了她和大师之间最大的区别。

可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人支持齐白石的意境美,有人支持郭秀仪贴近事实,但是不论如何,他们的水平都是毋庸置疑的。

也有人想弄清楚究竟谁的画更出色,恐怕就只能拿价格来衡量了。

在一次拍卖会上,齐白石和郭秀仪同时拍卖了《耕牛图》,可是齐白石的《耕牛图》最后以万的高价被拍卖,而郭秀仪的《耕牛图》却只被拍到了63万。

万的差距证明老师就是老师,他的水平是很难被超越的,但是这两幅作品远看并无太大的差距,为何在价格上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

如果近看这两幅画,很多人都发现了关窍,郭秀仪的画作卖价低一共有三点原因。

齐白石《耕牛图》

一是主体原因,齐白石的《耕牛图》中只有一个主体,那便是老黄牛,青山孤云和泛泛水波都是为老黄牛做陪衬的,整个画面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很多人看了都觉得这幅画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悠远,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也有很多人选择给齐白石的《耕牛图》高价。

而这幅作品也彻底的反映了齐白石的画风,不用重笔墨,让人感受到真自在。

再看郭秀仪《耕牛图》就会发现,虽然画面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郭秀仪加重了整体的色彩,尤其是山和水的颜色比较饱和,过于强调山与水的结果就是整个画面出现了多个主体。

郭秀仪的《耕牛图》

赏画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并非是老黄牛,有的人被山吸引,有的被水吸引,就导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