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上河图的前世今生也许你看到的并不 [复制链接]

1#
南雄市论坛 http://www.nanxiongzx.com/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近千年来,此画声名显赫,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于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自成画以来,便成为世人所瞩目追逐的目标,它从宋代能够一直历经近千年保存至今,都有哪些曲折离奇的经历呢?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期画家张择端为宋徽宗所画的描绘大宋王朝京城汴京的繁华盛景,当画成后献给宋徽宗观看时,宋徽宗欣赏之余,挥笔题上自己那著名的瘦金体“清明上河图”的题款,还盖上他那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而使这幅画身价倍增。

然而,好景不长,在宋徽宗昏庸的统治下,大宋国力衰弱,靖康元年(年),金兵大举南侵,很快就占领了都城汴京。次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北上,作为宫中珍藏的宝画《清明上河图》自然也被金人带走,从而流落到了北方。

在《清明上河图》画卷后有金人张著的跋文,上面写着:“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这段话后署名是大定(金世宗年号,年至年)丙午(年)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寥寥数语,介绍了画家张择端的简历,这也是迄今我们所能知道的关于作者的文字记载。

张著后来担任过金国的监御府书画,就是御用图书馆的专职验收入员。画卷在张著跋文的后面还有四幅金人的题诗,其中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三人可以确认是金国的地方官,说明这幅画在金人那里没有进入宫廷。

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在先后攻占金国和南宋城池的同时,元朝人也接收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在此时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被长时间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直到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在库里发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不禁欣喜若狂,作为一名书画从业者,他早就听说过这幅宝画,没想到在书画堆里竟然发现了它。

这位装裱匠用了一个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然后把原作以高价卖掉了,发了一笔横财。

就这样,《清明上河图》从元朝的皇宫又流落到了民间。在几经转手之后,年,画被收藏家杨准以重金从陈处手中购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这一珍宝后,兴奋之余,就把《清明上河图》从皇宫流出和自己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杨准在文中写道,历经二百余年的战乱,此画还没有大的破损,真是上天眷顾了,运气真好啊!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局部

元朝被朱元璋所灭后,《清明上河图》先是在明朝的一些官员中流传,在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的跋文中,记载了这幅画的前面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字和双龙小印,后有燕山张著跋文,说明这幅画当时还是完整的。

嘉靖三年(年),《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陆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

反复恳请后,陆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陆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的权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yu)得知后,便花两银子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局部

严嵩府上有一个叫汤臣的装裱匠,认出这画是假货,就把那幅画作假的痕迹展示出来让严嵩看。

严嵩一看气坏了,于是找了个借口把王忬给关进了牢里,画是从哪儿来的?从王某那儿来的,于是又把王某也给抓起来了,最后王忬、王某都死了。王某的画又是从哪儿画的呢?严嵩通过这条线往下查,最终把《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强行索去。

后来严嵩在嘉靖皇帝面前失宠,经御史邹应龙弹劾,官场失势。明穆宗隆庆二年(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被收入皇官。据严嵩、严世蕃被查抄的财产登记账中所记录的,确实有此图。

《清明上河图》进入明朝的皇宫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到了太监冯保的手里。年,冯保在画卷后题跋,他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问图》……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欤,宜珍藏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太监冯保在伺候皇上的闲暇时候,阅览图书,见到了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此乃是稀世珍宝,应该好收藏。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局部

冯保把《清明上河图》带出了皇宫,宝画又一次流落到了民间。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在这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清明上河图》究竟几易其主,转手过多少次,一时流落也无人知晓。

到了嘉庆四年(年),朝廷在查处湖广总督毕沅的家时,在罚没的家产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于是它才再次进入宫中。清廷获得这件重宝以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发三编》里。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退位,《请明上河图》被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带出宫,先是存在天津租界的张园内。

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了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抗战结束后,《清明上河图》和一批珍宝字画再一次流落民间,被解放军缴获。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原作局部

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方式。

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根据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有“翰林张择端”等记载。杨仁恺先生便揣测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随后,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