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绘画的精神不言世上无人物,眼底无人 [复制链接]

1#

……

因之,我们在讲中国绘画之精神以前,先要研究一下什么是中国画。

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内容和条件又是什么?请先就几种构成中国画的基本条件,作一粗浅的考察。

一、中国画是完全根据线条组织成功的,……

二、中国画以墨为基本,与水彩画油画等以色彩为基本者不同。……

三、中国绘画上的色彩,虽然有一个时期极被重视,可是千年来它渐渐褪落,没有和墨一样的重要,在构成中国画的条件中,颜色已不是主要的条件。

四、中国画是画在什么物质上面?这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在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千年前公元前后的画,可是,它是画在壁上的,即所谓壁画是也。最近三四十年许多专家研究的结果,认为在后汉到三国时,壁画在私人厅堂,官邸中却是相当多的,而且是有色彩的,相当精彩的作品。在这个时候,今天我们所意识到的中国画还没有产生。

壁画的时代一直延长到五世纪甚至八世纪的中唐时候,都是相当盛行。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对于壁画也有许多记载,证实着中古以前的画家,大部精力都费在壁画上面,这是近代的画家们认为奇异的。……一直到七八世纪初唐中唐时,用纸作画还不十分发达。纸画盛行大概是在十世纪五代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治中心移在江南,江南为产纸之区,南唐时“澄心堂”纸是最有名的。……自安徽的宣纸被认为是书画的最优良的材料而普遍以后,宣纸就成了决定中国画最重要的东西。几百年来中国画样式的形成,多少被它支配了。

五、中国画的工具,也是很特别的,唐朝的王默,是用头发画,张璪用手掌摸色;……最有趣的要推秦朝的烈裔,他口喷颜色而成画。自采用纸绢,毛笔就成了唯一的工具。毛笔有硬性的狼毫和软性的羊毫,不拘软硬,都特别适宜于线条。

六、中国画的形式。以我所想到的,第一是可以悬挂的,像一般俗称中堂、单条,横批之类,这些东西可以卷可以挂。第二是可以卷而不能悬挂的,如手卷是只能摊开来看的。第三是册页式的,……

七、中国画的题材是什么?……世界上任何民族的绘画,最先盛行的多是人物画,中国也是一样。在十世纪以前北宋时,人物画还是非常盛行,山水画是后起的。山水画最初是做人物画的背景,画了人于是就画树,画桥又画水,到后来渐渐的发展到山水占了主要画面,人物逐渐缩小,反成了陪衬。山水画的开始是在五世纪时,这个时候虽还不盛行,但是已有相当的地位。六朝时代有若干画家遗留了论山水画的文章,至今读来,仍是非常精彩。所以直到现在,山水应为中国画之主体,花卉次之,人物又次之。……

至于中国画的精神,我想不妨分为三部分来研究。

甲、超然的精神

第一:中国画重笔法(即线条)。

中国人用毛笔写字,作画也用毛笔,书与画的工具方法相同,因此中国书画是可以认为同源的。

古人说,画是补助文字的不足,字有许多人不懂,在今日尚且如此,在古代我想不识字的人一定更多。所以为了达到*治上、教育上、或道德上的目的,常用画来补救它。

孔子看了周代明堂的墉画就叹着说:“此周之所以盛也!”

我们从这个立场看来,中国的字和画,实在没有特殊的不同。

但是,从历史家的立场来看,人类在没有文字时代,早就有了画,有了美术的活动。中国出土公元前一千余年的东西,没有文字而画已是相当精粹。……

中国人对于书画往往联想到其他的许多东西,一个人的个性认为可以从他的书画上加以推断,而且据古人说这是相当准确的。

明朝的傅青圣先生,他说他写一辈子字,被赵子昂害了,赵子昂的字容易学得像,好像是小人,易亲易交;后来改学颜鲁公,便不同了。颜鲁公如正人君子,不轻易交朋友,非常难接近的。这话就是从书画的笔法中去看一个人的人格。

记得在华很久的美国福开森先生说过,“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长”,要了解中国的艺术,起码的条件要对中国方块字发生兴趣,这话我认为是很对的。中国的画和字是这样结成不解姻缘,它们同根同源,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一点。

第二: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著《古画品录》一书,批评自陆探微以后的二十七个画家,提出了六个批评标准,即后世所谓的“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位移模写。

他认为六法全者只有陆卜探微一人。这个六法,千数百年来,一直为中国的画家、学者所乐道,同时也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称誉人家的画好,就说某先生精于六法。盖六法实在是谢赫的六种评画的尺度。

我们应该知道,他那个时代是人物画盛行的时代,倔的六法在原则上是专指向人物画的。这个标准在今天看,最重要的还是在第一标准——气韵生动。……

我认为气韵与形体是有着连带关系的,同时形体在中国画上又别具意境。

顾恺之曾著有一篇《魏晋胜流画赞》,论时代,这应是中国绘画批评史的第一篇,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循这途径产生的。

他批评戴逵的《稽兴像》说:“如其人”,如其人三字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指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而言。

他评《壮士》说:“有奔腾大势,恨不画激扬之态。”

又评一仕女,他说:“是美女而非烈女也。”

因为他对于人物画,主传其神气,而神气是应该出自写实的。譬如中国人画像谓之写真,写真就是传其神气。

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超然的第二点。

第三,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刘宋时,有高士宗少文者,他爱好山水,遍历名山大川,一直到老,因为有病,不能再游,于是在家里四壁画诸山,坐卧其间,名曰“卧游”,意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各位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呀?由此看来,可知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了。

我个人还有一个偏见的看法,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三点。

乙、民族之精神

中国画另有一种精神便是民族精神。当然上面所说的多少与民族有关,这里所说的大约相同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所讲的民族意义。

在这个意义下,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黄山谷论李龙眠的画,有“画格与文章同一关纽”之语。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的绘画,非常重要,所以有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画家一定要多读书,必须有书卷气,否则就一文不值。……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

……

中国画在元朝的八十余年中,就艺术讲,比较萧条。当时画家极少画绚丽的颜色画,或大规模的工笔画。他们的目的,无非在对异族的宰治的抗议,所谓“消疏淡泊,寄托遥深”。像倪云林,他画竹不过是“逸笔草草”,泄泄胸中逸气。他的画上很少画人,据说只有二三张画有过人物。他为什么不画人物?明代的元卓林代他说了:

“不言世上无人物,眼底无人欲画难。”

中国画的这种转变,完全是借笔墨来发挥伟大的民族精神啊!

丙、写意的精神

中国画,画一个人,不只是画外表,而是要像这个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谓“全神气”,即是要把这人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画的不是形,而是神。

不是画得精细周到,而是要把握每一个特殊的重点。画人不一定要画眼睛,他需要删削洗练,便画出来是精彩的东西,缺一笔不可。……这种写意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

……明朝查伊璜论车,他说是“白日做梦”,而且是醒时之梦。梦虽无理,而却有情,画不可无理,却必不可无情,画家要画得好画,就要打开眼睛做梦,能做奇梦的人,才能画好画。……

最后,我想将中国画和西洋画极肤浅地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之点,也许就是它们精神之所寄。

一、西洋画是宗教的,中国画是人事的。……

二、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

三、西洋画是积极的,中国画是消极的。……

四、西洋画是动的热的,中国画是静的冷的。……

五、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

六、西洋画是说明的,中国画是含蓄的。……

七、西洋画是年青的,中国画是年老的。我们称赞人的画,普通说用笔苍老,“老”的意思,包含很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八、西洋画是客观的,中国画是主观的。外国朋友常批评中国人没有公园,极少旅行,其实中国人不需要公园或旅行的。因为他们对着中国的绘画,可以自得其乐。

今天因为天气和时间关系,对于本题,很遗憾,未能详为阐发。以上所讲都是些“卑之无甚高论”,希望将来有机会再作一有系统而较为深入的讲述。

(年8月13日,南京文化会堂演讲,同年9月28日发表于《京沪周刊》第一卷第三十八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