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绢本画卷,纵51.5cm,横.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唐代兴起的青绿山水画,在宋代虽不及水墨山水画盛行,但仍受到宫廷贵族的欣赏,而且画风趋向细腻典雅,造境图形也务求真实严谨,由此涌现出一些优秀画家,其中以王希孟及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初成熟的类别,只是到宋元以后,随着文人参与绘画日益增多,至明清普及而众,画法看上去相较简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的水墨山水才有铺天盖地之势,在数量上远远压倒了青绿山水。不过在宋代宫廷中,青绿山水仍然是受到欣赏的,也就是在北宋宋徽宗的画院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青绿山水画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画在一匹高51.5厘米、长.5厘米的绢上,这么大尺幅的手卷,看起来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如果用西方最经典的焦点透视法作画,是无法画出这么长的一幅画作的,而中国传统作画方式的特点之一即是“多点透视”,画家不用固定自己的位置,只画一个角度所看到的东西,他可以边走边看,笔下的画也可以随着他的行动而变换着画作的视角,让观者看起来有一种流动感,似乎也在随着画家一起游山玩水。
《千里江山图》是散点透视运用的典范之一,画面中的千万山峰高高低低,重重叠叠,却不是绵延之山,而都是傍江水而生,有的很像丘陵峦岫,温润可爱;有的又似堂堂大山,气势难当。每一部分间或以长桥相连,或者是一片宁静水色,大江浩淼。山水间还有很多可读的细节,飞瀑通幽,房舍点缀其间,还有柳绿花红,读起来宜心得很,画家画得也相当用心,虽人小如豆,却动态宛然。画面内容异常丰富,共处一画,却没有杂乱的感觉,这与色彩的统一是分不开的。青绿山水指的是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色为主要色彩作画的作品,山石在通体染过赭石色的基础上,会以青、绿色系再多次染过,最后罩上石青、石绿,越到山头,两种颜色用得越厚重,而且山与山之间,两种颜色往往是交替使用,讲究相互的搭配与衬托。
山体之外其他对象的用色也都以浓厚为特点,使得整个画面统一在大青绿的基调中,色彩浓艳,极有分量。画家用娴熟的笔法表现出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苍翠画轮廓,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其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鲜艳而不媚俗。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中根据山水布局开合,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段落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衔接巧妙,过渡自然。画幅起首为起伏的山峦,山坳间树木葱茏,村舍民居散见于湖岸泊边。一桥与湖中小岛相连,一片广阔湖面的远处为平渚沙洲,接着又有层叠的峰峦。两座高山为一水所阻隔,水上架设木桥,桥身结构精巧。此后仍然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时而移为近景,时而推成远景。平缓的岸边,停泊舟船数只,湖中渔舟张网捕鱼。水天迷蒙的空中,一群飞鸟回旋盘绕。岸边巨石耸立,山势逐渐陡峭,山间林木丛生,生机郁勃。一条溪水自幽深的山谷中曲折流下。山势略见平缓,又见湖泊、舟船、渔村。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画幅的最后一段,近处画茂密的树林,远处山石猛然壁立,在高潮中结尾。整幅作品高下起伏,错落有致,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有种行走的感觉,增添了优美的韵律感,引人入胜,体现了北宋绘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千里江山图》此画山形的勾勒,已然突出了山石明暗向背结构的层次感,已经不像隋唐青绿山水那样只是重视填充色彩,也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渲染留出了余地。这种改变,大胆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效果,水墨山水画中的一部分画法被融入到了之前只注重勾形填色的青绿山水画中来,使原本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完美地糅合了皴法,从而使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一样注重自然写实,一样具有了笔墨情趣。
《千里江山图》局部
从整体来看,《千里江山图》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整幅画卷以精练概括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靑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这幅青绿山水出现在山水画已经发展到某个高度的历史时期,将青绿山水的装饰性、趣味性掺入了山水的皴法、用笔意趣,无愧卷后有人称赞:“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千余年过去了,这句话挪用于今,仍然是不为过的。
《千里江山图》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将军”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一幅扛鼎力作,无愧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趣拾珍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中国山水画在宋朝初期进入一个成熟时期,虽然水墨山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和画家的兴趣逐渐对于色彩的艳丽富贵又产生兴趣。宋代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宋徽宗赵佶能书善画,造诣颇高,精通青绿山水。宋代在青绿山水画方面,有显著成绩并留下作品的画家有:王诜(王晋卿)、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等。宋代流传后世的青绿山水画中,当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赵伯驹的《江山秋色》成就最高。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千里江山图》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算得上是中国绘画史中最年轻的画家,而且据说正是在画完这幅《千里江山图》后不久即仙逝,所以有很多人都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到了这幅画上。
王希孟生平考据唯有根据时人蔡京在画后的一段跋语:“*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和三年,也就是年,这幅画由宋徽宗赐给蔡京。蔡京当时是宋徽宗的宰相,写得一手好字,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喜好绘画的皇帝,此人自然深得皇帝宠爱,一些宋徽宗的画,或者他喜欢的画上、画后都有蔡京的跋语,不过因为后来人太鄙夷蔡氏的为人,所以本来书法“宋四家”中有他一个,被生生换成了蔡襄。
《千里江山图》局部
跋语中提到,王希孟原来是在宋徽宗的宫廷画院中学画,并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不用半年的时间就从“未甚工”到“以此图进”,进步看来着实不小,虽然蔡京赞美的是王希孟的画,仍然不忘在其中暗含对宋徽宗的溜须拍马,让人得以对他的官场本事有些许得观。抛开蔡京不谈,除这段跋语后,任何史料中都没有留下对于王希孟的任何记载,连官修、十分权威的《宣和画谱》中也没有一点线索,所以有人认为他在完成此图后就死了,成为一个谜题,不过《千里江山图》却是王希孟留给历史最好的一份厚礼。
我们都知道一个时代艺术作品中所显现的装饰性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富裕,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各民族之所长,在美术作品中其艳丽的色彩、华美的装饰性表露无疑。《千里江山图》在参差起伏的山峦和江浩之间,以极大的热情精心地描绘众多的渔村野店、山寺道观、溪桥、水榭、亭阁之属,其形象刻划真实.铺陈合理。这种在自然景物之中容纳人工建筑,并形成一种表现特点的做法,是“燕家景致”的重要特征。在青绿山水中,画面上的色彩显然不是追随自然物体的固有色,也非特定空中主体感受的条件色,而是注重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性。
《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家于《千里江山图》画中使用了厚重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山头,这样的厚重是在现今留存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的。画家为什么能够如此大胆地使用色彩是不难理解的,这种不真实以至于具有象征性的色彩的合法使用受到了宫廷趣味的肯定和保护。综观全幅,有着雄阔的境界和宏大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北宋中晚期矿物色和植物色丰富起来,《千里江山图》图色彩厚重,经历千年,色彩之间的关系依然明朗,虽然有的颜色已经脱落、消退,但仍有金碧辉煌的感觉。画家的绘画技法较之盛唐时期二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画法,又有了更深的发展,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形成了较为新颖独特的青绿山水绘画技法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成为绘画艺术上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色彩画重要代表的青绿山水长期不被重视,《千里江山图》集青绿山水之大成,山石结构更加写实,色彩更加丰富厚重。它不同于之前青绿山水简单的勾勒加平涂的技法,而是把线演变成皴法,把线和色以及用色和用笔都进行了重新组合,打破了青绿山水严谨工细的画风,突破线条规定色彩的观点,色彩从线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自由。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张大千的泼彩法就打破了线条界限,用色彩来表达情绪,并且为青绿山水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曾不只一次见过《千里江山图》真迹,并赞其为“无价之宝”。在与《世界新闻报》记者谈论对此画的观感时,他首先提及的便是它漂亮的画面颜色。据杨新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曾经公开展出过三次,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年《故宫珍藏历代书画展》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展出,包括晋代王献之的行书《中秋帖》卷、唐代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卷和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等重量级稀世国宝亮相。上世纪80年代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5家专业出版社合作出版60卷的《中国美术全集》。
《千里江山图》被收入到宋代绘画部分,为了拍摄图片,该画曾开卷。这也是迄今为止《千里江山图》最后一次被拍摄。什么原因导致了《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故宫专家表示,极易剥落的画面颜料是其中关键。由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千里江山图》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修裱,便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故宫专家们曾就如何修裱《千里江山图》进行讨论,想解决颜色脱落的问题。但一些专家也坦承,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在古画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重新修裱还没有把握。不只是普通观众与这幅名画“缘悭一面”,就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
名家小传
王希孟(—?年),北宋画家。宋徽宗时为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是中国绘画史上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图画院学生,数番献画,皆未甚工,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宋徽宗赵佶左右,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因而亲自教授其画法。经徽宗亲授指点笔墨技法,王希孟的画艺精进,主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和三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是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留下的唯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