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恪二祖调心图,狂草的笔法粗笔画出,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049016.html

导语:石恪的“写意简笔人物画”,突破了精工细作的院体画风,笔墨粗犷而刻画人物神态生动……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美学审美核心是在北宋时期直接被提出来的,如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而“写意”的概念之所以在北宋时被提出来,并且被世人接受,与当时闻名于世的大画家石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1滑稽玩世,蔑视豪右

历史上有关石恪的记载和绘画很少,《益州名画录》记载:“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唯好画。”“初师张南本,技进,益纵逸不守绳墨,气韵思致过南本远甚……好画古辟人物,诡形殊状,格虽高古,意务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谲怪”。

石恪处于五代末宋初时期,这一时期虽是古代人物画的盛期,但是题材大多表现*治事件和贵族日常生活,此外,这个时期出现许多佛教题材的院体画,多为烦琐。尽管吴道子等人对人物画做了大胆的创新,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跳出这类风格,没有引发新潮。同时,这一时期山水画已达到了成熟阶段,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写意人物画的创作。石恪就是在这样的时期下出现的一位创新者。

石恪,字子专,成都郫县人。少年时就放浪不羁,性格潇洒,所有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讽刺画家也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由于他敢于“蔑视豪右”,因而其作品多有讽刺现实生活,抨击腐朽,不满豪贵权奸的特点。石恪的画风和性格的形成,与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分不开。所抨击的对象大抵“诡形殊状”、“丑怪奇崛”。善于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借题发挥,讽喻社会上所见到的丑陋现象,以“神”、“鬼”暗喻社会现实中类似的人物。石恪的讽刺画具有强烈的社会效果,所以石恪以“滑稽玩世”与“蔑视豪右”出名而载入绘画史册。

《宣和画谱》里面收录石恪的画作颇多,有《仙宗十友图》、《严君平拔宅升仙图》、《五星图》、《南北斗图》、《寿星图》、《三教图》、《三官五帝图》、《六十甲子神像》、《太上像》等多件作品,可惜俱已失传。现在虽看不到石恪如此多的画作,但宋人文献记载就是明证,郭熙《图画见闻志》描述石恪的画“笔墨纵逸,不专规矩”,跟我们所见的《二祖调心图》之笔墨意境并无二致。

02写意人物画的开山之作

现存最早的以“写”为主要技法大写意画,就是宋代时蜀地花鸟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图中人物头睑手脚用淡墨勾出,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的笔法,用粗笔、破笔泼墨画出,再以淡墨渲染。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

石恪的艺术生涯里,虽善水墨山水禽鱼,但尤以水墨简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最高,题材广泛,佛教、道教、神鬼、历史及社会生活均有涉猎,尤工道释人物,笔墨纵逸不拘成法,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现主观感情、意趣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

其传世作品《二祖调心图》,将水墨的自由豪放意趣体现得尤为精彩,此题材以两幅组成,画中人物形象用笔,中锋侧锋兼而用之,且加快了运笔的速度及压力,人物衣纹以极为快速的浓重有力的粗笔压擦,脸部及手脚则运用淡而细的墨线勾画,胡茬用干笔点戳,衣服用粗浓墨染,肌肤用清淡水渲,整体人物形象的处理以线为骨干,但极富变化,笔墨浓淡、粗细、干湿相宜,黑白层次处理条理清晰且变化丰富。

其中一倚虎而息的人物形象及其与老虎关系的处理恰到好处,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手法描写主从关系,使画面充满意味。人物形象上的刻画,以少而精的笔墨去突出人物的神态、个性,大胆摒弃不必要的、次要的东西,这在石恪众多人物形象处理中也是一显著特色。

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将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处浓有光彩,浅处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作不受对象约束,“画意不画形”,到了“传神”的高度。

他在画法上,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画之先河,对南宋梁楷及以后的大写意画家颇有影响。

03减笔人物画先声者

石恪画面的简笔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墨上的减少,而是与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有着密切联系的笔墨精炼,这从其作品中是能够明确体会到的,以笔墨传情,以形象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感。

石恪的“减笔人物”,在表现方法和绘画技法上是一个重大革新和突破,是将水墨画法运用到人物画上使线的变化和水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这种画法广泛用于山水画上显然比用于人物画上的时间要早。

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在专门论述山水画创作的《笔法记》里说:“水晕墨章,兴我唐代。”石恪将“兴我唐代”的“水晕墨章”之法,从山水画上引用到人物画上,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由此而出现的水墨人物画既讲究用笔又讲究用墨,较之单纯依靠线描更能增强画面的浑厚生动的效果,从而形成另一种既不同于工笔重彩也不同于“白描”人物的独特风格。

如果把唐代以后的人物画分为粗细二派:

细派以工细勾线为主要表现方法,以李公麟为代表,逐渐形成工笔人物画派。

粗派一般以减笔人物为表现技法,那么石恪是真正的始祖和代表,后演变为现在的写意人物画派。

因而,石恪在笔墨上的革新创造是对中国绘画史的一大贡献。其简笔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上高度集中、高度概括、以少胜多,笔减意赅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个性特征及主次关系。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评论石恪:“画鬼神奇怪,笔画劲利,前无古人,后无作者”。足可见石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结语:

石恪的大写意绘画技法对于我国大写意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此之后,中国画进入了一个“似与不似”境界,变“描画”为“书写”,直抒胸臆,并且在此之后的历代画家开始逐渐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跳过了“形似”的表层绘画层面。

——END

让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