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306397368575531&wfr=spider&for=pc要谈这本画谱,首先不得不提中国绘画史最有影响力的《宣和画谱》,一方面这是北宋官方所整理,权威性自然不在话下,而且是在北宋那种相对比较宽泛的*治环境下,不会有《四库全书》那种非我喜欢必毁的弊端,二是所用资料,用实物为依据,里面很多条目是根据皇家及内府藏品整理的。
当然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画谱也非常有权威性,在这儿不再论述。
今天我们所说这本画谱是:明代万历年间刻印的《历代名公画谱》。
其特点一是:存世很多,国家图书馆及多个地方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有馆藏珍本。
二是:刻印的书局比较多,影响深远,传到日本后,有了日本版本的,本文章中的图片就是引用的日本的版本。
三是:收录时间跨度长,从东晋一直到明代万年期间。
四是:收录的均是名人画家之作。
在这儿说个题外话:
因为中国的馆藏本内容相对繁琐,现在能获取的万历版本内容不清晰,影响欣赏,我搜索了一天一夜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版本,有一个版本缺页严重,不得已放弃,本人写这类文章有个习惯,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依据国内的翻刻版本,很少使用国外的翻刻版本,因为国外的版本有时会有删改丧失原貌,印刷工艺不同也会有所影响,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国外翻刻版本。
另外中国因为历史原因,数码科技发展原因,在一定时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经费问题实际是困扰着绝大多数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个可以理解,当年中国勒紧腰带发展经济,四处用钱,有些地方只能暂时忍痛放弃,导致了这个局面。
大约从年开始或者更早更晚吧?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对于软实力的投入增大,各地翻建重建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是跟高铁速度一样,非常快,国家投入也非常大。以故宫博物馆为代表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也重视了古籍古画的数字化高清转化(之前数字化处理了很多古籍,但是更多是面对在线阅读的,其清晰度也难以保证),故宫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走在了前列。但是是共享出来的并不多,这也是因为馆藏太多了,但是随着时间推进我们必能欣赏到更多的数字化古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原来很多数字化仪器比如扫描仪,拍摄仪器等等要保证不伤害古籍下转成数字版本,但这些数字化仪器大部分是国外生产,漫天要价是绝对存在的。
这才是我们客观分析中国古籍数字化进度不快的态度,更多是上面的原因导致的。
《宣和画谱》历代有所争议,依然不影响它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非常重要的参考研究资料之一
《宣和画谱》成书于宣和庚子(年)。书中共收魏晋至北宋画家人,作品总计件,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小传及其作品。
没有收录具体的画,这也导致有些后世据些来伪前人之作甚多,虽然有些作伪者画工也不差,但是却是仍是伪作。
这些作伪甚至也包括当时的名家大家,有些可能是没有在出名之前所绘。有些会标注上仿摹,但是一般写仿的会有原作做参考。从消极角度来看《宣和画谱》本身收录的有些作品也本身就是伪托之作和赝品(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
自从王维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画,并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来。
文人们以能画水墨画为荣,中国历代很多名臣名士都擅长绘画和书法。唐代大书法家们对后世影响是很深的,在古代文人们都以书画同修为作为精神追求。
王维
两宋时代,民间画家和文人涌现出大量的绘画出色的人物,虽然有些画家因为糊口也做了一些伪作来获取收益,有些会标明摹某某之作,同时也存在这个可能性:他们所标仿某某这个画家也许并没有创作这个画。当然有很从临摹本因为绘画的高超技法也成为传世之作,其价值也非常高。
《宣和画谱》的积极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其收录的画家名和画作名让我们有了重要的研究古代绘画的参考资料。
我个人相信大部分还是准确,虽然因为朝廷斗争失败的人受到影响和打压,他们的画作没收录。比如苏轼实际上擅长画竹,他就没有收录之内。宋徽宗的污点也是如此,已经完全丧失之前皇帝对大臣的宽厚宽容,历代亡国之君大部分有一些共同点:战力衰败,唯有宋徽宗是特殊情况,当时北宋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甚至还恢复了很多当年太祖皇帝的战力,但是却被金长驱之入而灭国。苏轼虽反对变法,但也不是完全反对,是反对变法的那种走极端方式,而且当时主持变法王安石并没有对苏轼赶尽杀绝,甚至还发话保住苏轼一命,但是蔡京又是支持变法的(很怪异很讽刺吧?),但是虽然支持变法,却是不折不扣的奸臣,也是他和那五个奸臣毁了当时还算强盛的北宋。
潇湘竹石图(局部)-苏轼(存疑)
最遗憾的就是《宣和画谱》是依据当时北宋内库收藏的画作来进行编制,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其它来源藏品作为依据收录其中的。
因为只编类目并没有实际的画作,这就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比如名称相同的画作不代表画法和内容是一样的,这也导致后世伪托的操作空间秀大了。
在中国古代绘画有个特点:在两宋时期之前包括两宋画家在画作一般都不署名,到了明代才流行量署名和题诗,这就让有些后世收藏者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或者收藏家画家就只能依据《宣和画谱》来判断画作,并进行题跋,所以很多画作在后世经常被质疑并不是题跋上所标明的画家作品。
本文介绍的这本《历代名公画谱》,是将历代名公的画作进行了仿制,图文并茂。
这个画谱上所说画作也不能说就是完全准确无误,不过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同样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绘画研究参考资料。
关于作者:
《历代名公画谱》由明代顾炳辑录。全书共四册,收录了从东晋顾恺之至明万历时期王廷策共一百零六位著名画家的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竹木等,每幅画后附名人书传题跋。因是顾氏摹名画改为版画,故又名《顾氏画谱》。
关于版本:此为天明四年(年)谷文晁摹明万历时期顾三聘、三锡刊本。
明万历年的原版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只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下载的资料不够清晰,所以先依据日本天明四年的版本的图片为基础作论述。
点击
《历代名公画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均有藏本。
历年版本很多,万历就有多个版本,其中就有三锡刊本,清代和民国也有多个版本,证明《历代名公画谱》是一部很受欢迎的画谱,翻刻的版本比较多,在中国绘画方面也属于存世难得一见的画谱。
天明四年对于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一看这年号就明白这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年号,而是日本的年号。
对于日本美术绘画,江户时代(-年)之前,日本受中国两宋和明代画作影响很深,而且摹画并翻刻了很多中国的画谱和画作,或者把一些中国的画作进行结集出版,虽然缺乏中国原版画作的那种神韵,但是也不能否认当时日本一些著名中国画技法的画家临摹技术的高超。也对日本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为重要的,中国有很多画作画谱都失传了,但我们得益于到互联网的发达及共享精神的发展,可以从日本一些翻刻画谱画作再次欣赏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日本也帮中国保住了一些传承,当然日本当年侵华也掠夺走不少中国的文化遗产。
注:本人发布的资源经常会有读者问是否有下载,我无法在文章留链接,这是严重违规,如果确实有需要电子的可以私信我。对于原来文章我基本是上传整本书,但是耗费的时间精力却是非常大,我还要经常把图片进行处理,否则阅读会受到很大的速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