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绢本重彩55.9x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画中的山水一科,起源于秦末,发展到唐代,才算成熟。也就是从那时起,山水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绿山水;另一类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又按画面皴擦的多少,进而分为大、小青绿山水。今天欣赏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属于大青绿山水。画中山石勾勒出轮廓后,直接染色,没有皴擦。
李昭道是李思训的儿子,官至中舍人,因为其父人称“大李将军”,所以他也被人称为“小李将军”,实际上他并没有将军职务。他有个侄子就是玄宗年间最大的奸臣李林甫,由于李昭道出身豪门贵族且艺术得自家传,所以才华横溢,且擅画青绿山水。史载,画“海景”是他首创。他的画风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线较细弱,所以唐代理论家认为他“笔力不及思训”,但他的优点是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势”这里作形势,体势解,指画面布局大势。)他能变革其父的构图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过了他的父亲李思训。
公元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开始由盛而衰。今天分享的这幅唐代流传下来的金碧山水画,就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而这幅作品就是李昭道的名作《明皇幸蜀图》。
“安史之乱”让唐玄宗丢了首都长安,第二年一个初夏,他带人逃往四川避难,这幅名画描绘的就是他们在深山中行旅的情景。作品的名称有个幸字,所谓“幸”就是古代君王驾临某地,称“幸”。好象他到那里,当地的百姓都感到幸福。所以为了表示“幸”,就不能画出仓惶出逃的样子,于是李昭道就将画上人物个个画的衣冠楚楚,让他们一个个的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如“游春”似的。
由于李昭道这幅青绿山水笔格遒劲,用刚硬的线条勾勒山石的轮廓,线条几乎没有变化,一路刚直到底。所以在李昭道的画笔下,唐玄宗化身成为英俊大叔,这样一个入蜀避祸被的场景被他画成了春日行旅,难怪后人有人评价说“小李将军”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逃溜须拍马之嫌。
展开画面,只见在巍峨的崇山峻岭中,一行人马从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处栈道而行。画中全身红衣的人物沿山道而行,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身后是随行诸王及嫔妃等十数骑。所画嫔妃,着胡装,戴帷帽,展示了当时的习俗。
画面上,群峰耸立,白云萦绕,路径隐显,栈道危架,准确地描绘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环境。 他画上的座座青峰,仰之弥高,而在青峰之上,由近及远,铺排了一层又一层的高低错落的白云,从而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高远的天际,引向了白云深处。这就更突出了蜀山的雄伟博大,也显示出作者的大视野和作品的大境界。
由于李昭道将安史之乱的文字历史通过手中的画笔转化成了生动的画面也让这幅画兼具了历史及*治意义;画面上还有乾隆皇帝后来题写的几行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唐。”诗中全然不提帝王出逃那件晦气的事,看来有所忌讳。
许多人猜测“安史之乱”后,李昭道作为宫廷画家,很可能直接参加了这一次的入蜀西南行,并亲见帝王避乱时声势浩大而又仓皇散乱的场面,所以才有了这幅用心良苦的画作。
相较于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在使山水画独立成科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画面中对山水与人物的透视关系处理得更为准确,对散布于山间的桃树、松树、柞树的描摹也是枝干分明,花叶毕肖,色彩缤纷,对奇峰巨石、栈道溪桥的描写也都十分逼真,至此,山水画已基本成熟,山水已彻底摆脱了只是陪衬人物的从属地位,真正成为了画面的主体。无怪乎唐人张彦远会说山水画"成于二李"。
这幅《明皇幸蜀图》虽经过这么久远的时间,但展开画卷细节之处仍然清晰可见。由于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该作品于年被国民**府运到了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