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位90后博导和学生同龄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出生于年的唐从辉,今年刚满30岁,他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不仅从导师到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研究的方向也紧扣前沿聚焦能源和医药导向的绿色催化。

华中科技大学唐从辉介绍页面

5月9日,周六,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合成与催化团队实验室一片忙碌,一身蓝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的唐从辉正带着学生们做实验。崭新的通风橱内,装着各种颜色反应液的烧瓶摆放整齐,橱窗上写满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旁的旋转蒸发仪有序运转。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唐从辉在给学生上课。记者肖僖摄

唐从辉表示,“我们每周休息一天,今天原本是休息日,但因为有课题需要抓进度,大家又都过来工作了。科研攻关一刻都不能等,年轻正是吃苦的时候。”

专业第一保送北大

海外读博回母校任教

唐从辉是仙桃人,高考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随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德国和美国攻读博士后,于00年回到母校任教。在高中时,他就定下了学化学的方向。“我很幸运,在高中遇到一位非常有热情、有方法的化学老师。在一次课上,讲到苯环的一种命名为凯库勒结构式,为纪念化学家凯库勒,他对学生们说:‘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当中也出现一位化学家,研究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写进教科书里,我们在书中相遇。’”这段话让唐从辉深受触动,从那时起就决定要走化学研究的道路。他学习成绩一向优异,不仅是华科学习特优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获校学术十杰、优秀博士论文、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虽然年轻,但他科研成果颇丰,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多次以第一作者发文,并且在01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高达4.的《化学学会评论》论文。在国外结束学业后,他几乎没有犹豫,选择回到母校任教。“我有母校情结,毕业后一直想念华科的食堂、操场和梧桐树,回到华科一直是我的目标。同时,我对武汉城市的发展也充满信心,相信可以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科研攻关

争分夺秒

唐从辉的研究方向是液体有机储氢,利用有机分子可逆的脱氢和加氢,发展高储氢容量的分子和温和条件下的加氢脱氢过程,实现高效率的氢能储运。他解释,传统的氢能运输,更多是利用高压氢气或者通过冷冻成液态氢气,非常耗能。而他希望通过绿色催化的手段,以液体有机分子为载体,实现氢能的高效存储和运输。“目前,氢能储运已经可以实现,但还有不断突破的空间。”唐从辉说,例如储氢容量,美国能源部的标准是达到5.5%的质量分数,目前我们在单位质量内可以释放的氢的质量已经达到6%以上,“未来我们争取达到9%”。唐从辉在做实验。记者肖僖摄攀登科研高峰,每一步都不容易,尤其是在国际上竞争激烈的新领域。为了寻找催化剂发挥的最佳性能条件,唐从辉和学生们要针对同一反应尝试数百次,每周七天、每天14-15小时是常态。一次偶然中的必然,他绕开传统方法,另辟蹊径,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得到了全新结构的催化剂,发挥出优异的脱氢活性,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武汉现在着力建设新型氢能城市,而氢的存储和运输是氢能利用的瓶颈问题,也是我们致力于突破的方向。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武汉氢能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和大多学生同龄

实验室氛围轻松活泼

在实验室里,除了高精尖的化学实验设备,还有一些“年轻”的小细节。冰箱上贴着的“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里写着:“实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冰箱上方,放着一个音响,是学生们听歌用的。唐从辉在给学生讲解题目。记者肖僖摄“做实验很苦,有时为了调剂一下,学生们会用音响放歌,周杰伦、五月天、王力宏,还有一些摇滚重金属,大部分我都会唱。”唐从辉带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龄,在谈专业时他是严格的导师,专业之余他更像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一起打篮球,跑校园马拉松。00级博士生薛文轩是唐从辉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说,选择唐老师,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轻。“唐老师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平时也非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