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博士,年生,湖北荆门人,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农村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谁是前提?
文/贺雪峰年2月4日一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还是反过来中国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其实是无解的。
过去有一个关于“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是“小河无水大河干”的讨论,从形式逻辑上也同样是无解的。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人更倾向赞同“大河有水小河满”,而主张解放个性的人更倾向赞同“小河无水大河干”。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一穷二白,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通过整体力量的集中使用,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突围,才有可能实现赶超型现代化。改革开放时期,集体对个性的压抑已显著影响了个体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从而让“小河没水大河干”变得特别应景。
毫无疑问,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因为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化要以其各个部分均已现代化为前提,不然,这个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或不完全的。也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
不过,中国现代化内部各个部分显然不是均质的,而是有所差异,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
当前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从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看,除亚洲“四小龙”以外,几乎没有不发达经济体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先例,即使侥幸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也往往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停滞,*治动荡,社会不稳定。
中等收入陷阱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放缓,不同阶层可供分配的利益增量减少了,阶层与阶层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冲突快速增加;二是国际上一定会有围堵。世界发展金字塔塔尖国家要维护他们既有位置,必然会联合起来围堵正在赶上的中等收入国家。
“四小龙”是在特殊地缘位置、借助特殊国际条件、外加正确内部战略才侥幸成功的。不过,“四小龙”都是不大的经济体,最大的韩国人口才刚过万,不到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四。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现代化,变成发达国家,进入到世界发展金字塔塔尖,就意味着金字塔结构的改变,金字塔塔尖国家围堵中国几乎是必然的。
因此,无论是从国内条件还是国际环境来讲,中国现代化都会面临巨大挑战,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
中国实现经济赶超和现代化,目前的关键有两条:一是保持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二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在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向上攀升。
中国只有既保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又不断通过科技进步,攀升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中国才能真正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
这是一场竞赛,也是力量较量。只有用高超战略、集中主要力量,中国才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无论是制造业的竞争力还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当然,这并非是说农村不重要,因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正是有一个稳定的农村,中国才有能力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
当前中国农村仍然有2亿多农户,有8亿多农户籍人口。户均不过十亩地的小规模经营格局目前仍然没有改变。
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户均不足十亩耕地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而从农业对2亿多农户的重要性来讲,小规模农业甚至老人农业对农民却十分重要,因为正是小规模农业为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农户(尤其是老年农民)提供了农业收入与农业就业。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史无前例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往往是年轻子女进城而中老年父母留村;农民的家庭策略是全家合力进城,却保留农业收入和农村退路;他们不是一次性搬家进城去了,而是保留城乡之间“进可攻、退可守”的机会结构。
农民进城是要在城市体面生活,如果无法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农民还可以退回农村。
也就是说,中国农业虽然是小规模的,农村虽然还没有现代化,却可以为2亿多农户提供“进可攻、退可守”的进城基地,只要农村的家仍然在,农业还可以返回,农民就敢于进城去打拼。农村成为缺少进城机会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
正是一个并不现代的农业和农村,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提供了基本保障。又正因为农民有农村这个退路,可以缓解城市压力与矛盾,缓解阶层紧张与冲突。
有了农村这个稳定器,中国就有了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缓冲和纵深,国家就有了集中资源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条件,突破国际既得利益结构的围堵也就有了可能。
三
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突破国际既得利益结构的围堵,目前的重点就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上面。一旦中国可以在产业升级上突围,中国现代化就大局可定,中国就可以实现全面现代化包括农村现代化了。
中国产业升级的含义是产业利润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因此就有更多机会,农民进城就比较容易找到稳定就业与较高收入,也就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了。大量农民进城,留守农村的农民就有了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才是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当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在城市,在科技进步,在产业升级。一个并不现代的农业和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缓解国内阶层紧张、集中资源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回答农村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谁是前提这个问题,需要懂得辩证法,真正深入到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与具体路径中。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得到正确方案。
四
前面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逻辑问题,实际具有重要的实践含义。比如,前不久刚刚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现在的问题是,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究竟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还是中国现代化重心就要放在农村农业上面?在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乡村振兴的重点究竟是为大多数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和进城退路,还是要建设美丽乡村?其实践含义是十分不同的。
如果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则目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就是建设强富美的美丽乡村。如果认为中国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则目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就是强基础,补短板,保底线,真正以强富美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就得等到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来大规模开展。
我个人认为,在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乡村振兴不能好高骛远。一定不很现代却对绝大多数弱势农民很友好的农村,很重要。
相关阅读:
刘守英:宅基地改革重要的方向是改变无偿分配制度
贺雪峰:理性看待“县长直播卖货”等助农行为
农村治理乱象根源是“土地增减挂钩”*策“合村并居”再思考:此风不可长,此样不可学张孝德:这就是为什么一大批学者苦苦发声不要拆掉乡村的原因有多少“土地流转”并不是奔着粮食丰收去的?中国农大叶敬忠:写给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短文这个村不再拆了只是他们回不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一个个消失的村庄...大国学术:贺雪峰教授学术思想关键词人造的城市,神造的乡村当前中国三农*策中的三大派别*协常委:乡村建设不能再走大拆大建、动辄推倒重来的老路子!为什么说拆房子、铲麦子是对农民最大的恶’意?张玉林:大规模强制性地消灭村庄,是不是有组织的犯罪?北航博士:判断“合村并居”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识就行哭泣的村庄:一个中国农大研究生的回乡日记农村治理乱象根源是“土地增减挂钩”*策吕德文:村庄规划外包团队不看人,三天就能搞出来胡靖:宅基地不是村霸、巨贾可以巧取豪夺的“集体福利”贺雪峰:“伪中产”正在消耗社会稳定性,我们愈发需要一个稳定的农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