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聖心書院》
志道
樂學
博文
約禮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
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
他们悬至善为人生之目标,不歌颂权力。
他们是软心肠的。但他们这一个软心肠,却又要有非常强韧而坚定的心力来完成。
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中国人常喜祝人有福,他们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
福的境界不能在强力战斗中争取,也不在辽远的将来,只在当下的现实。
儒家思想并不反对福,但他们只在主张福德俱备。只有福德俱备那才是真福。
无限的向外寻求,乃及无限的向内寻求,由中国人福的人生观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不会享福的。
——钱穆先生《人生十论》
中国人则最爱提此一善字。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一个善字,弥纶了全宇宙。
不仅儒家如此,道家亦复如此。所以庄子说,“虎狼仁”,但又反转说,“天地不仁”。
这里仍还是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
你若就人的场合而言,虎狼不见有道德,不见有善。你若推扩主观而转移到客观上,客观有限而无限,则万物一体,物性莫不善。宇宙整个是一个真,是一个美,同时又还是一个善。其实既是真的,美的,那还有不善呢?而中国人偏要特提此善字,正为中国人明白这些尽在人的场合中说人话。天下本无离开主观的纯客观,则善字自然要成为中国人的宇宙观中的第一个价值领域了。
——钱穆先生《人生十论》
孔孟言仁,言性善,言中庸,仅属于日常人生。故曰下学而上达。因此不能有形而上学,不能有像西方般的哲学。若谓中国有哲学,实仅以人生哲学为主,其实则是日常人生之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而已。
因此中国所长,不在宗教,不在科学,亦不在哲学,而在其注重讨论人生大道上。宗教、科学、哲学之所求,乃为宇宙真理。宇宙真理,无限不可穷极。人生大道属于有限世界。向有限世界体验,可以当体即是。要求了解人生世界,即在人生之本身,不烦向外追寻。人生乃宇宙一中心,若谓中国人讲的人生大道即等于在讲人生真理,则人生真理亦即宇宙真理中之一基点。有限知识,当作为寻求无限知识一指针。人若面向无限宇宙,不免有漆黑一片之感。但返就自身,总还有一点光明。即本此一点光明,逐步凭其指导,逐步善为应用,则面前之漆黑,可以渐化尽转为光明。此光明虽属有限,而即在有限世界中求有限真理,此有限光明即如无限光明。故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钱穆先生《人生十论》
中国文化,最简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此所谓好人之好,即孟子之所谓善,中庸之所谓中庸,亦即孔子之所谓仁。而此种精神,今人则称之曰道德精神。换言之,即是一种伦理精神。因此种精神,必从人伦上见。
——钱穆先生《人生十论》
照理说,一个民族实在总该有一本两本人人共同必读的书。现在的问题是,今天以后,我们中国人还能不能仍有一本两本大家人人共同必读的书呢?这是我们当前的知识分子,所该深切考虑的一件事。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二字,这可说是中国人讲道,即人生哲学,一个共同观念。
中国的文学就是人生也可说中国的人生就是文学,所以才可把真实的人生放进文学里去。
中国人生是文学,是道义,有更是艺术。
因中国人生重情感,西方人生重事业。中国人生重在内,西方人生重在外。
专讲做人道理,要把一己的情感充分发挥,使人群相和相安,满足快乐,则女性的贡献或许会胜过男的。
——钱穆先生《人生十论》
书院简介儿童经典教育简介
儿童读经,就是在儿童记忆的黄金年龄0-13岁,读诵终生受益的文化——中西方经典。包括经典文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易经、老子庄子、圣经、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文学经典等)、经典音乐、经典书画等,从而奠定一生学问智慧的基础!
東莞《聖心書院》
东莞《圣心书院》是一家全日制寄宿经典书院,现联合东莞佳华学校,开设经典诵读教育实验班,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每日诵读大量经典并同步学习体质课程,可以建立或转入学籍。
东莞东城佳华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现有小学和初中在校生余人,旁设幼儿园。
佳华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校园建设区域分明,布局合理,庭院式建筑气势恢宏,教室宽敞明亮,有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室内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文化广场和科普园地等,更难得的是,学校早已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是全寄宿制标准化学校!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欢迎有志之士送子弟就读佳华中小学,我们将一以贯之与各届同仁追寻教育的理想!
办学宗旨
以“开发人性,启迪智慧”为办学宗旨,重塑教育根本,回归传统,回归书香,培育英才为教学目标。
“志道乐学博文约礼”是东莞圣心书院经典教育院训。期望通过学院教育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更能为承继中华文化及世界各民族智慧奠定基础。期待他们当中能有一批能承继中西数千年智慧,重铸新一代人类文明。
办学特色
一、小学体制课程与国学经典相融合,兼学英文经典;
二、礼乐教化,陶冶学生知礼、守礼、懂礼的高尚情操;
三、因材施教,高效数理学习模式,快速提高学生各科成绩;
四、美术经典、音乐经典作为环境布置和艺术熏陶;
五、武术经典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部分体育课程;
六、习劳、农耕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恭敬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七、心灵成长培养学生专注力与定力,定能生慧;
八、全日制寄宿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课程介绍
书院全部课程围绕“中文经典”、“英文经典”、“数理经典”、“音乐经典”、“美术经典”、“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展开全课程体系,在完成东莞市教委规定的小学基础课程之外,通过大量经典的熏陶,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最终培养出汇通中西、德智兼备、知行合一的全人格人才。
招生对象
体制经典班:面向全国招收6—15周岁适龄学生;
书院经典班:面向全国招收4—16周岁学生;
圣心书院
一个人的志气决定了他的一生,特别是正在读书时期的孩子。读书为明理,为明志,而非为谋份工作。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一,在读书的年龄,读书即为是本。其二,在人世间,为人处事,做人即为是本。其三,在众说纷纭的时代,唯大浪淘沙,以岁月沧桑检阅中依然流传的经典为本。故今儿童读经教育,为固本培元。
故圣心书院为此理想,招收4~16岁的学员,以入学文礼书院为目标,以培养成为时代与国际人才为志。
文礼书院的教育,十年!
前三年,融汇贯通他肚子里的那几十万字的中西文经典;再三年,博览古今中外重要的人文、科技专业著作,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文贯中西;后三年,建学问之体系,对人类各科各类学问总体把握;这十年间,又有古琴、书法、武术、中医之必修课程的薰习,以有数艺于一身,涵养性情,成此全才,不负此生!
有了这十年,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还有何愁呢?
来圣心书院的孩子就是要去这样的地方。
在书院的这几年:学生只有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披星带月,起早贪黑,吃得寒窗与酷暑之苦。但却能读得滋滋有味,乐此不疲。
这样的孩子不多啊,但是我相信一定有!
书院要培养的就是有此志向的孩子,愿能感召来的是有远见不愿辜负孩子一生的父母。孩子不一定要闻达于诸侯,但读了经的孩子生命中自有光明,生命中无论是什么境地,依然能安定、自在,乐得其中。穷能独善其身,达能兼善天下!这样的父母不多啊,但我相信一定有!在读书的黄金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此开启一生的幸福。这些孩子,有书相伴,不屑于电子游戏、电视、网络等无聊之物,积极向上,身心健康,有志气有理想,
这些孩子,十几岁便熟背四书五经,能阅览《史记》、《资治通鉴》、外文名著等等,遍览人间嬉笑怒骂,晓世事之百态,知国家之兴衰,胸怀天下
这些孩子,十年书院的学习,不说学富五车,就是那一身的技艺——古琴、书法、剑术、弓道、瑜珈、养生医学为书院必修的课程,且皆延明师教授,能“依于仁,游于艺”
这些孩子,二三十年后,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互相勉励,互帮互助,心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境这些孩子,四五十年后,回想当年,三更灯火五更天,朗朗读书声,不负青春不负天!
以此文书予天下有远见与胸怀之父母,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可期许的未来,一个幸福的人生。
王教授之言
在数千万读经儿童中之尤佳者,既已长期浸润于圣贤典籍之中,知书达礼,好学能思,实具备了以德慧为本,兼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潜力。待其年龄渐长,实应给予安定适宜之所在,教以解读经籍,以充实其义理见识,然后辅以中西文、史、哲学,乃至各门学理之研读,滋长其学养才华。师友相伴,经过长年安心的进德修业,或可期望成为具有时代性与国际性的人才。三、五十年之后,此种人才,如能出现数百个或数十个,乃至只有数个,已足为我民族,为此时代肩负文化再铸的使命。纵不成人才,出入社会,不论执教、从*、经商,行医、游艺等,皆可为各行业之君子人物、领袖人物。本书院即为本时代的国际人才及社会的君子领袖之培育而规划。——王教授《文礼书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