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库第9期天下画卷第一,饱经沧桑呈 [复制链接]

1#

《游春图》展子虔

距今已有多年的《游春图》,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也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它曾让顶级藏家不惜血本,趋之若鹜。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年春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叩响了“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家门,他带来了个震惊人心的消息——《游春图》在东北出现了。

战乱刚刚平息的年初,东北的市面上,忽然涌现出一大批古代书画。它们都是溥仪从故宫携出并多方辗转,最终放置于伪满皇宫“小白楼”之中的书画。溥仪逃亡被捕后,守卫皇宫的卫兵将楼内所藏书画洗劫空,从此这批书画便流落于市,《游春图》也在这批古迹之中。

这幅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今古接连不上。

——沈从文

退藏天地之大于咫尺之间,应接人物之盛于暑刻之内。陶镕气质,洗涤心胸,是烟云已与我相合矣。

——张伯驹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图》局部

明代收藏家张丑曾以"十美"与"第一"评价此画∶隋贤一也,画山水二也,小人物三也,大刷色四也,内府法绢五也,名士题咏六也,宋褚如新七也,宣和秘府收八也,胜国皇姊图画九也,我太祖命文臣题记十也。韩朝延谓此卷为天下画卷第一,信然哉。

明代末年的鉴藏界,张丑可谓明末鉴藏圈翘楚,他评价的十美,分别指出《游春图》十大重要性∶前五处分别是∶隋代名士佳作、山水为主、点缀人物、青绿设色、出自宫廷的绢素。

而作品的历史、艺术价值,则集中于"后五美"中。历代名士但凡见此作者,无不是感慨叹咏、万般推崇。

而在宋代,此作便收入皇家内府之中,以宣和装装裱此画,钤引最有代表性的"宣和七玺",宋徽宗甚至亲笔为此作题签"展子虔游春图",成为了这件作品最强有力的背书。

▲宋徽宗亲笔题签

▲冯子振、宋濂题诗

▲乾隆题诗

画卷本幅纵43厘米,横80.5厘米,相比中国美术中《溪山行旅图》那样的山水大轴,是名副其实的"咫尺"。《游春图》表现了一队人马家眷,于春日泛舟于山水之间的景象。一江春水将画面一分为二,左下为近处的坡岸,岸边有二人翘首。另一侧山坡平缓,却与江对岸的峰峦形成了鲜明对比,处干画面右上的对岸,重峦叠嶂,层层推向远处,消失在广阔的江面。

▲湖中小舟

《游春图》画卷虽小,然画中重峦叠嶂之气势,与渐行渐远的朦胧感,成就了这件咫尺之作的千里之势。就在咫尺之间,画家点写人物三三两两,以线条勾勒外形、衣饰,虽无面部表情的刻画,就在三五笔间,人物动态神采便了然于画面,春日游赏的好心情,也被画家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是张丑提及的"小人物"。

▲画中点景的“小人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在此之前,依附于人物故事画的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古人的说法就叫做“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说明在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物或其他物件的关系上,以及远近、层次等方面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画家还没有找到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描绘壮阔秀丽的山川形貌。《游春图》即反映了山水画处于变化发展阶段特点。

▲《游春图》展子虔

END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