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 [复制链接]

1#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是华夏文明的巨著。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皆为历代不二至宝。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今天我们便走进并了解来自东晋顾恺之的著名画作《洛神赋图》。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据说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一个自由解放、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

魏晋以前的人物画基本还处在实用的功能,到了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作为统治者专制工具而存在,从汉代定儒家为一尊的政教伦理风气尚带着强大的惯性而对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以后,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使得作为统治思想和社会胶合剂的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那种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便应运而生。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出现,写了大量的理论作品,包括顾恺之在内,人物画也因此进入到了审美的高级阶段。在《洛神赋图》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洛神赋图》以长卷连环画形式展开,画中反复出现曹植与洛神的形象,将《洛神赋》中从相慕到相离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实现了不同时间、空间的变幻。表达了作者不得不归乎东路了,但仍揽辞髻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的情怀。

在技法上《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象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但水势、水态、水性却用线条表现的千变万化。有时舒展自如,有时荡漾回旋,将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尤其在洛神离去,子建追神的部分,船驶过得地方浪涛翻滚,洛河水突然变得汹涌澎湃,观者也似乎能听到咆哮的水声并感受到主人公不舍的情慷和焦急的心情,真可谓高明之笔。

在设色上《洛神赋图》淡雅朦胧的画面渲染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处理得当,有的地方运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了凹凸染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质感更为突出。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

本现已失传,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如果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不妨疫情过后春暖花开之时,走出房门走进博物馆览之一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