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元明代画论著录中的没骨山水考辩 [复制链接]

1#

董其昌作于年的《西山雪霁》可以代表明代晚期没骨山水中的一种风格,画面色彩对比强烈,鲜绿色的石头、皑皑的白雪、雪地上的红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岩石的轮廓几乎被颜色所覆盖,树木也是以没骨方式描绘。如果我们不能从风格上的一致性来分析没骨山水,那么透过文字记录或许可以理清没骨山水的来龙去脉。

“没骨”考述

在北宋已经有了对“没骨”的记载。主要是论述“没骨图绘”的开创和风格,大部分是围绕着徐熙和黄筌的风格来讨论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就有对“徐黄二体”的叙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没骨图〉中记载的黄居菜和徐崇嗣两位画家,有着对于这两位画家的画风描述,通过郭若虚的记录可以知道,黄居棠作品直接用色彩表现山体,无笔墨。由此可知,没有笔墨及使用色彩来表现似乎是“没骨图”定义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黄筌和黄居菜的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用笔极新细”,说明画上绘制有轮廓线,不过线条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且很可能被用色所覆盖。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描绘方式是双勾填彩,比较注重写实的风格。他们似乎不太注重线条的转折提按,线条似乎不是他们重视的对象,而是更注重描绘的物象是否符合写实与写生的要求,轮廓线只是辅助色彩的使用范围,往往被遮盖。另外《写生珍禽图》画中设色并不浓艳,符合文献所记载的“青色染成”的描述。

通过对钱选遗留下来的画作来看,他山水画中没骨的部分都是用在描绘植物的叶片上。钱选以一种复古的风格来描绘树叶,以叶片描绘出树的外形,而这些树上的叶片也并未像他其他的花卉画一样去特意强调叶片的反转,只是画出很整的叶片。

另外张羽还提到“江南没骨传阙稀”,虽然在北宋已经有了关于没骨绘画的叙述,但是到了南宋时期,要学习没骨技法已经很困难,原因可能是文人重视笔墨的审美观的改变吧。其张羽《静菴集》实,钱选以没骨技法所做的绘画还是要以花鸟画为主,他以没骨技法画下的《举瓜图》,与黄筌、赵昌的没骨绘画不相上下,这些作品被归为他的职业画作,到了元代,没骨技法已经被演变为职业画家使用的画法。除了钱选以外,另外一个绘有没骨画作的画家是王冕。但是关于他的文字的记录不多见,就风格上说可能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

虽然文字所记载的用胭脂所作的梅花现已经失传,但从其传世的《墨梅图卷》可以看出,主干的末梢多用飞白笔来表现,枝干则是用细线来描绘。在文字的记载上,一部分元代文人喜爱的是具有墨色与笔意的作品,不过像赵孟和王蒙等人,还是有不少的设色画传世,与倪瓒等文人的想法不同。不过到了明代晚期,没骨技法会再度流行,成为画坛的主流风尚之一。

在元代,部分文人对没骨绘画颇有贬抑之词,但到了明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却好像有着不同的意见,明代文人似乎对没骨技法偏爱有加,哀叹没骨技法已经失传,这恰恰与元代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这个时期出现了孙隆这位以没骨花鸟著名的职业画家,而后,像沈周陈淳这些文人也开始了没骨花鸟。但是孙隆等人确实以一种较为狂放的甚至带有书法意味的笔法将颜色当做墨色来描绘。

虽然看似都是没有“笔墨线条”或者是不强调“笔墨线条”,只有颜色的使用,但是呢,沈周这些人却是以颜色作为墨色的画风。因此,没骨技法在明代明显的有了一个新的诠释,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证明这种画风为明代画家所发明,但是在美学追求上,反倒是与北宋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的做法比较相近,不同的只是徐熙用的是墨而明代人使用的是颜色。

中国绘画史上,之所以没骨技法得到瞩目,主要原因在于以此种技法创作花鸟绘画,从“没骨”第一次北宋的出现,从黄氏家族细密工整的工笔花鸟,到明代较为写意的没骨花鸟表现,都没有明显的线条表现,不过两者在意趣上却相差甚远。

明代对于“没骨山水”之定义

从北宋到明代中期关于“没骨”文字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似乎对没骨画法并没有太多的负面概念,不论职业与文人画家,像沈周孙隆这些人等,都乐于使用没骨技法进行创作。但是,明代没骨花鸟技法似乎和北宋的风格差异很大。

本节我们要理清明代晚期“没骨山水”之概念,首先会以明确提到“没骨山水”的文献记录来定义“没骨山水为了能够充分理解并精确掌握晚明对于没骨山水看法,以下我们只引用明之前(包括明)的文字记录,以此作为确定晚明“没骨山水”定义的根据。

关于“没骨山水”的称谓,基本都是由董其昌提山的。首先,董其昌作于年的《仿古山水图册》中仿唐杨昇一册中,他明白的题下了杨昇作有“没骨山水”。因此至少在董其昌那个时代,就存有被定名为杨昇的作品传世。在晚明之前的文字记载,杨昇大部分的绘画题材都是肖像画,然而,在《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都记有杨昇画《闲宫图》,但却没有提及他绘有“没骨山水”,因此,从文献看,并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绘有没骨山水,即便有,可能在当时名字也不叫“没骨山水”。,

除了董其昌,蓝瑛也是一位比较出名的“没骨山水”画家。蓝瑛仿张僧繇作品不会晚至清初才会出现,至少,成画于年《仿古山水册》的第十一开,就是张僧繇的作品,这幅作品描绘山石的画法与蓝瑛后来的这件《白云红树图轴》风格非常接近。根据大批的蓝瑛的作品可看出,他对此仿古主题相当感兴趣。

另外他的学生刘度,也作一幅《白云红树图轴》,这幅作品的风格学习了蓝瑛仿张僧繇的作品的画风,刘度在此作上边自题:“法张僧繇白云红树图法。甲申十月之望《刘度。”我个人觉得刘度应该写下“法蓝瑛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画法”,因为,刘度的这幅作品风格直接来源于他的老师蓝瑛。

除此之外,还有他的儿子蓝孟以及他的孙子蓝深仿张僧繇的画风,与蓝瑛的画风相当接近。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蓝瑛的“没骨山水”画风在明代晚期经相当成熟,足以传授给他的后人,而他的弟子和儿孙也使用相当类似的风格来表现。以蓝瑛为首的画家们不断地以此种风格进行描绘主题,应该是这样的风格在当时受到大众的好评,很受人欢迎,以至于后来蓝瑛等画家他们的画风没有出现太大的转变。

综上所述,就明代晚期文人的理解,“没骨山水”的传承是从六朝张僧繇开始的,他的学生杨昇和范长寿发扬了他的风格,接着就是郭忠恕,到了元代,赵孟也继承了以没骨技法画出山水。

一直到了明代,没骨山水被董其昌蓝瑛这些人所发掘与诠释,复兴了这种画风。没骨技法其实一直长时间被使用,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明代董其昌重新将这个画风突显出来并加以发扬,他就是创造出“没骨山水”定义及其画史发展脉络的史论家兼画家。

结语

从绘画的风格上来看,其实从南北朝的敦煌就使用了没骨技法来描绘人物山水,但是一直到宋代才被大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