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保利2021秋拍丨霸悍凛然高风长存潘天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潘天寿(-)

盖吾国文字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气之氤氲于天地,气之氤氲于笔墨,一也。故知画者,必知书。——潘天寿

潘天寿鹰石图

立轴设色纸本年作

×47cm约9.1平尺

剑华吾兄老友鉴正。六二年壬寅新春,雷婆头峰寿者指墨。

潘天寿印

梅县邹氏模贤珍藏书画之章、翔庐珍藏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

1.《中国画艺术丛集·朵云》,封底,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2.香港佳士得,年10月30日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绘画拍卖图录,图版。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页,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

1.上款人为美术史家俞剑华。俞剑华从年起即与潘天寿一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两人友谊深厚,并且作为美术史家的俞剑华从一开始就高度赞许潘天寿的绘画才能,两人亦多次一起举办联合画展。

2.邹模贤旧藏,邹模贤,字慕贤,广东梅县人。酷爱书画收藏,与陆俨少、徐邦达、萧平等书画名家颇多来往,旧藏有傅抱石等诸多名迹。

上款人俞剑华(-),原名俞琨,曾用名俞德,字剑华,以字行,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绘画史论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对我国现代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题签

潘天寿善画鹰、鹫、蛤蟆一类似乎不入大雅之堂、又不为普罗大众喜爱的题材著称,为传统国画引入了新题材的同时,又能与其充满金石趣味的画风巧妙结合,由此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鹰,是潘天寿一生中画得最多的题材之一,其中现存明确记有年代的最早一幅作于年,最晚的作于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潘天寿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作于年的《鹰石图》即出自这一时期。

鹰石图局部

潘公凯在《潘天寿评传》里写道:「从他一生来看,有两段生活上比较安定、艺术上潜心钻研的时期……第二段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五年,可称之为「后十年」,……这个阶段,他将完成从一个出色的传统文人画家到现代艺术家的转变。他这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一方面是大大发展强化了他以往始终坚持的风格倾向:沈雄奇崛,苍古高华,使他的作品以更为鲜明的面目在画坛独树一帜。但另一方面,却又熟中带生,严谨凝重,不以随意挥洒为能事,力求新意,处处见出思考的痕迹。」

鹰石图局部

潘天寿这一时期画作的现代性、雄伟感,及他在创作中的力求新意和勤于思考,在这幅《鹰石图》中有很好的展现。从构图来看,极其狭长的画面采用了潘画中比较常见的构图比例,而画作的总体视觉效果给人一种上重下轻的不稳定之感:周身漆黑的鹰占据了画面最上方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却立在一块狭长的、上宽下窄的岩石上;岩石并非直立,而是略向右侧倾倒,一派岌岌可危之势。这种构图和对山石的造型,显然有潘天寿极推崇的八大山人的痕迹;而潘天寿用线苍劲,造型较方,整体来看显然在险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几乎可说是违反了自然规律。

不过,为了保持画面的平衡,潘天寿也对这一「险境」做了特殊处理:一是在右下角加入松叶、岩苔等伸出画面右侧边缘,将鹰石倾倒之力过渡到相反方向;二是鹰头向左侧伸出,鹰眼也充满警觉地凝视左方,似要随时振翅冲天,这样就在视觉上起到了左右牵制的微妙效果。总体而言,整个画面虽充满不安定之感,但又同时被充满张力和聚合力的构图托住,尽现「造险破险」之法。这种动与静的美学平衡正达到潘天寿所追求的「静中有动,动而益静」的「至美」境界。

这幅《鹰石图》另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指墨的运用。指墨或称指画,即用手指所作的中国画。手指参与作画,唐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记载;但特意将手指代替毛笔作为绘画工具,则始于清代指墨画大师高其佩。高其佩特意蓄长指甲来醮水、墨用以勾勒,线条一波三折,颇具金石味,妙趣横生。潘天寿则在其基础上将指画发展到了崭新的境界和高度,将指墨的意趣融于笔墨之中,不仅用指甲作画,且使拇指、手掌、拳头,乃至碗碟泼墨,点、按、破、各法齐举,变幻无穷,形成了高难度、高格调的笔墨语言,由此也与前辈大师拉开了距离。

和其他几幅类似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鹰石图》中,鹰的身体也先以大碗墨水泼洒,同时五指齐下,运散墨水,渐渐成形。先画全身,再勾细部,以食指蘸浓墨画尖喙、眼圈、鹰爪。再画盘石,用食指蘸墨,描粗细合宜的苍劲线条,自上而下渐渐变细,凸显厚重感。以指代笔,更显鹰之锐利、石之奇崛。

潘天寿幽石双禽

镜心设色纸本年作

60×49cm约2.6平尺

六三年,寿者。

潘天寿、不雕

幽石双禽局部

禽石图是潘天寿经常入画的题材。本幅《幽石双禽》是其比较有典型的作品。此幅画面呈现是一长方形的奇崛盘石上两只山鸟匍歇端顶。盘石很大,约占画幅的五分之四位置,以水墨略带赭石色勾勒的轮廓线时断时续,折角分明,更有大小深浅不一的湿墨苔点各择其位,连串成片。行书款题「六三年寿者」题于盘石之上使整块盘石愈显方峻、墩实和富有重量感。一对山鸟匍歇端顶,一只观望,一只休憩,颇有一种闲趣。画面右上丛丛兰草与左下晕染的湿墨苔点加强了画面左侧的构成感,与左上双禽、左下题款相呼应,使得全幅构图左右平衡、上下均匀,这是潘天寿在经营位置上的独特考虑,彰显了一代大师大胆构想、小心收拾的创作理念。「简中寓繁」是潘天寿的艺术特色之一,但在一件不足两方尺的画中表现出如此的雄阔、激荡和大气之风的,也是其作品中比较少见的。潘天寿画作的以险造境、一味霸悍,或也尽现于斯。

潘天寿美人蕉

44.5×35cm约1.4平尺

雷婆头峰,寿。

潘天寿

潘天寿岁朝图

立轴设色纸本年作

×67cm约8.3平尺

岁朝。志鹰先生正之,甲子春仲三门湾阿寿。

阿寿画、宁海天授之印

天授下笔飞行绝迹,其精精红线流平,志鹰先生属题句,惟有合十赞叹而已。天梵。印文:朱光之玺

潘天寿认为,虚实疏实是一幅画的布置中最重要的问题,「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所以,画事布置重在布虚,即着眼于空白。于迫塞之中求空灵,空灵之中求气韵。潘天寿对八大山人的用笔非常佩服,因为八大用笔简练明豁,刚中寓柔,在及其简洁中求变化,与他的艺术追求很接近。八大用笔以弧线为基调,在弧线中寓刚劲,运笔中笔锋不断转折变幻,中锋与侧缝交替使用,用侧锋的锐利之感来增加笔线的硬度,并增加运笔的变化。潘天寿则改用直线为主,方直线的转角是硬转,从《岁朝》画面中可以看到梅花枝干转折处的形状各不相同,笔锋变化多端。画面上方的几条枝干,还有瓶的轮廓线,中锋用笔的坚毅、肯定,赋予线条力量感和生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