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浦七梦实录以织物图案为媒时尚历史与 [复制链接]

1#
中国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作为“丝绸之国”,中国纺织业有着悠久历史。到了近代,随着工厂化面料生产方式引进,纺织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织布与图案分成了两步。“图案设计”成为纺织业中一个独立工种。

年后,上海的纺织印染厂中,也大多有图案设计室这一部门。这项工作为国民的服饰增添了许多美。

“美”,或者说时尚,并不仅关系着视觉愉悦,也会折射出社会背景和个人的政治表达。

由“纺织”单元创作者周仰发起的

《以织物图案为媒:时尚、历史与社会》茶话会

,年10月27日上午在杨树浦路号绿之丘“杨浦七梦”展场举行。本次茶话会由摄影师、译者周仰主持,邀请历史学者孙沛东、艺术品投资人石建邦为嘉宾,与现场听众一同进行了讨论。

以下是讨论精要实录。

活动现场。

周仰(摄影师、译者):

讲到

“杨浦七梦”

,里面有“纺织”,又有

“工人”

。这两部分我觉得应该分开来谈。我外婆原来在杨树浦第二十九棉纺织印染厂和第三十棉纺织印染厂工作,是设计布料图案花样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我手上有她的原稿,今天带了过来。

这些手稿是用水粉、水彩手绘的。我很遗憾的一件事是,从来没有见到这些花样做成布的样子。所以,我在这个“杨浦七梦”项目的开始,做了

公众征集

,向大家征集那个年代的花布。我找到了一位赵阿姨,她提供了现在展柜里的老照片:从年,她6岁时的照片,直到年,她结婚前谈朋友的照片,都是穿着各种各样花布衣服,在公园或在照相馆拍下来的。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布的实物。

现场的展柜中摆着赵阿姨提供的照片和物件。曹钺图

虽说“杨浦七梦”,但我们的分享不要局限在杨浦本身,而是就此发散出去;也不想限定在讲纺织工艺或纺织工人上,因为还有个单元专门讲工人。我就想到,请两位与纺织相关、但相对超脱的嘉宾。

孙沛东老师之前写过一本

《时尚与政治》

,里面有一章,叫“衣领上的革命”。书里讨论了“文革”时期很多人的服饰。我们80后这一代,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以为当时的人只穿灰蓝等几种颜色。但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也穿花衣服。很多人在衣领、衣袖上做些细节,让自己跟别人稍微有点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邀请石建邦老师,则是因为之前看到,他做了民国时期花样设计的收藏。有一本书

《五彩彰施:民国织物彩绘图案》

我们按照内容的年份来,就首先请石老师讲讲民国的花样设计。这是中国工业化生产的花布的更早的一段历史。

《五彩彰施》中的部分花样。

石建邦(艺术品投资人):

很巧,我也是复旦毕业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第一届本科生。文博专业当时属于复旦历史系,所以和在座的孙沛东老师是一个系的。后来留校当老师,但在学校里,很难接触实物,更不知道真假好坏。我觉得没劲,就有了离开这个地方的愿望。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来到上海,设立办事处,我就在那里呆了五年。期间学到很多知识,也算开了眼界。

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学会了看什么是好东西。现在电视上有很多鉴宝栏目,里面宣传的是东西是否值钱,很多人只看值不值钱,值钱就是宝贝。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导,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普及到老百姓那里,就看值钱不值钱——是不是宝贝,就剩这么一条标准,这其实很可怕的,也蛮可悲。历史书上说,唐朝有一次战乱,某某权贵家的字画文物堆积如山,但士兵不懂,都踩在脚底下,有人还把字画两边金的、象牙的轴头拆下来,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值钱的东西。八国联军烧抢圆明园的时候,据说也出现类似情况。我们国家历朝历代,不知毁坏了多少文物,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年后,也是这种情况。有段时间“破四旧”,很多人都把家里老的红木家具丢掉卖掉,觉得这种东西过时了,要换成洋气的时髦的东西。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回过头来发现,丢掉的恰恰是最好的东西,再去找回来,有点来不及了。这是中国人自己审美力和欣赏力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所以,我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